成语典故

时间:2024-06-25 07:08:28 成语典故 我要投稿

成语典故(汇编15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过典故吧,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成语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典故1

  【成语】:

  徐市求仙

  【拼音】:

  [xú shì qiú xiān]

  【解释】:

  比喻和讽刺某些人长生不老的妄想,也有的用来比喻事情根本不可能办到。

  【出处】:

  《求仙记》

  【举例造句】:

  你这么想根本就是叙事求仙,不可能实现的。

  【成语典故】: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诞生于邯郸)到齐地琅邪山(今山 东省胶南市境内)巡游。当地有个名叫徐市(又名徐福)的方术士得知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便上书说:"在东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山内住着仙人。请允许我斋戒后,带上童男童女去为陛下求取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闻听后大喜,立即命令徐市征调童男童女数千人渡海求仙。徐市遍游东海,花了不少钱,但没有求到仙药。徐市害怕秦始皇责罚,便欺骗说:"仙药是可以得到的,但由于大鲛鱼为害,难以到达神山。希望能派善于射箭的.人和我一同去,以便除鲛求药。"秦始皇求仙药心切,于是又从军队中挑选射箭能手跟着去。徐市带领一支船队去游东海,确曾射死过大鲛鱼,但仙药终究没有得到。徐市害怕秦始皇降罚,不敢回归,索性带船队,向遥远的大海驶去。

成语典故2

  【不合时宜的成语解析】

  [释义] 时宜:当时的需要或时尚。不符合当时的形势或社会潮流。

  [语出] 《汉书·哀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正音] 宜;不能读作“yì”。

  [辨形] 合;不能写作“和”。

  [近义] 不合时尚 陈词滥调

  [反义] 因时制宜

  [用法] 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中国古代的教育方法;有不少东西值得借鉴;但如不加分析地照搬;那就~了。

  【不合时宜的成语典故】

  不合时宜的成语典故。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不合时宜造句】

  1、这种大热天他却仍然穿着外套,确实有点不合时宜。

  2、他从来不用不合时宜的谈话,去扰乱她痛苦的心灵。

  3、这不合时宜的揭露不仅阻碍了他对自由的努力,也阻碍了他的信仰。

  4、在中国东部的农田里,西瓜开始自爆,这被指是由于不合时宜地使用了一种刺激药。

  5、怀孕和分娩的间隔太近和不合时宜也会使婴幼儿面临更大的死亡和发育不良危险。

  6、你要么就多派些消防员,要么就离开那,而站在楼外高谈不会轻易不负责任地将消防员送进危险是不合时宜之举。

  7、他们对独裁的憎恨、对社会的深刻批评,以及表达底层民众呼声的能力如今都显得天真而不合时宜。

  8、他们再三表示歉意,说欢庆演出变成了“政治工具”,因此而“不合时宜”。

  9、考虑到几乎每个人正在经历的痛苦,那将是完全不合时宜的。

  10、美国1937年和日本1997年的经验有力地证明了不合时宜的增加税收可能使疲软的经济重蹈衰退的覆辙。

  11、纵然如此,这项诞生于澳大利亚佩斯联盟会议上的协议仍不失为一场胜利——皇室以往的那套传统偏见色彩太浓,早就不合时宜了。

  12、审查地方上不合时宜的媒体内容,是每个政府的职责。

  13、不要穿不合时宜的衣服,嚼口香糖或是面试迟到。

  14、不管怎么样,这个西南城市——重庆的许多居民对中国首家性主题公园的发展并不感觉到高兴,认为这是很低俗和不合时宜的东西。

  15、它是这么不合时宜,这么残忍,在这本来就够残忍的上下文中。

  16、也没能阻止詹姆斯·康纳利·赫伦(一个复活节起义的英雄的曾孙)宣称,这次访问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反应迟钝的。

  17、一个领域能取得跨越式的发展,是由冲击性的概念,不合时宜的观点,打破常规不可预测的灵感来突破的。

  18、一位中国发言人表示气氛“不合时宜”。

  19、当我方的谈判人员想要“请问”关于关税问题时,中国的谈判人员却愤怒地回答说“亲吻”是不合时宜的。

成语典故3

  【走马观花的故事】

  唐朝著名诗人孟郊,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相传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很有才华,学习也非常刻苦。长大后,他的诗作得很好。可是,他考试当官的路却走得相当坎坷,连续参加了好几次考试,都未能考中。

  功夫不负有心人。孟郊四十六岁(一说四十五岁)的时候,终于考中了进士。几十年的读书当官梦终于实现了,孟郊非常高兴。他迅速穿上新衣,骑上马,在当时的京城长安尽情地游玩。玩到高兴时,他不由自主地取出笔,很快就写成了首叫《登科后》的诗。

  他在诗中写道: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说,过去那种贫穷的生活实在没有值得夸耀的,今天我中了进士,才真正感到皇恩浩荡。我很高兴,马儿也跑得飞快,一天就把长安城的美景全都看完了。

  走马观花的'成语由此引申而来。《登科后》中还出了另一个成语春风得意。

  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孟郊任溧阳尉。在任时常以作诗为乐,作不出诗则不出门,因此有诗囚之称,不事曹务,还被罚半俸。元和初,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0岁时,因母死去官。

  《登科后》

  【走马观花的意思】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比喻匆忙或粗略地了解事物或不深入地参观。

  【活学活用】学习上切不可走马观花,否则害得是自己。

  【妙语点拨】孟郊数次落第,这次居然金榜题名,以往生活的困顿与思想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郁结的闷气已消散不见,心中说不尽的畅快。这种情形好比是一下子从苦海中被超渡出来,登上了快乐之巅。眼前大道空阔,似乎只等他双足生风了。孟郊老来进士及第,说明平日里脚踏实地准备好,等到机会来临才能牢牢抓住。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看出来。一个人若怀才不遇,整天怨天尤人,丧失进取之心,才华也终会泯灭于人世间。

  【近义】浮光掠影、蜻蜓点水

成语典故4

  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徐邈传》:“魏国初建,为尚书郎。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 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坐得免刑。”

  释义用法

  三国魏时徐邈不顾禁酒令,私饮大醉,对人说,他“中圣人”。(即中酒之意)。被告发。有人为他解释,说好酒的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并非有意的。才免于被治罪。后以此典指人醉酒,爱酒; 也以之借指酒。

  用典形式

  【中圣】 唐·李白:“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唐·皮日休:“知君多病仍中圣,尽送寒苞向枕边。”清·王夫之:“一江酣熟宜中圣,万岁春阑且劝星。”

  【乐圣】 宋·钱惟演:“干时不为侏儒米,乐圣犹衔叔夜杯。”

  【到圣】 唐·韩愈:“惜哉此子巧言语,不到圣处宁非痴?”

  【贤人】 唐·柳宗元:“莳药闲庭延国老,开尊虚室值贤人。”金·元好问:“开尊便觉贤人近,污足宁论力士羞。”

  【贤圣】 唐·李白:“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酒圣】 唐·白居易:“忧方知酒圣,贫始觉钱神。”唐·杨巨源:“消忧期酒圣,乘兴任诗狂。”唐·杜牧:“钱神任尔知无敌,酒圣于吾亦庶几!”宋·陆游:“衰极睡魔殊有力,愁多酒圣欲无功。”

  【清圣】 宋·陆游:“遣闷凭清圣,忘情付黑甜。”

  【中圣人】 唐·李商隐:“君言中圣人,坐卧莫我违。”宋·苏 轼:“爱此小天竺,时来中圣人。”

  【中贤圣】 唐·白居易:“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若不中贤圣,何由外智愚。”

  【圣贤中】 宋·辛弃疾:“日高犹苦圣贤中,门外谁酣蛮触战。”

  【圣贤酒】 宋·陆游:“长歌聊对圣贤酒,羸病极知朝暮人。”

  【问贤圣】 宋·苏辙:“中酒何须问贤圣,和诗今尚许羊何。”

  【贤人酒】 唐·杜甫:“座对贤人酒,门听长者车。”宋·王安石:“室有贤人酒,门无长者车。”宋·梅尧臣:“野叟津难问,贤人酒不空。”

  【贤圣物】 唐·白居易:“应是世间贤圣物,与君还往拟终身。”

  【徐邈圣】 宋·苏轼:“时复中之徐邈圣,无多酌我次公狂。”

  【中圣中贤】 宋·张元干:“春撩狂兴,香迷痛饮,中圣中贤。”

  【瓮贮贤人】 唐·刘禹锡:“药炉烧姹女,酒瓮贮贤人。”

  【美酒参圣】 北周·庾信:“美酒还参圣,雕文本入微。”

  【酒无贤圣】 宋·陆游:“客有疏亲俱握手,酒无贤圣总濡唇。”

  【酒号贤人】 宋·陆游:“酒号贤人真古语,疾号竖子岂吾忧。”

  【清圣浊贤】 宋·黄庭坚:“可以忘忧唯有酒,清圣浊贤皆可口。”

  【杯中神圣物】 唐·白居易:“赖有杯中神圣物,百忧无奈十分何。”

  【徐邈酒圣贤】 宋·苏轼:“徐邈能中酒圣贤,刘伶席地幕青 天。”

  【徐邈酒仓空】 清·钱曾:“莫讶孟郊家具少,翻嫌徐邈酒仓空。”

  【聊复一中之】 宋·陈与义:“大岳峰前满尊月,为君聊复一中之。”

成语典故5

  梁上君子成语典故

  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做陈寔(音:实)。每次别人遇到什么纷争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每个人都很喜欢他、听他的话!有一年陈寔的家乡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做,有的人就到别的地方去工作,也有人因为没有工作可以做,变成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有一天晚上,有一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睡觉以后偷东西,这个小偷不知道陈寔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小偷一听,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对不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陈寔不但没有责骂小偷,还非常慈祥的对小偷说:「我看你不象是一个坏人,可能是因为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钱,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小偷感动的.哭着对陈寔说:「谢谢陈老爷!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后来,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称赞的好青年!后来,大家就把陈寔说的话变成“梁上君子”这句成语,用来称呼偷拿别人东西的小偷。

  原文

  寔在乡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至乃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后汉书·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梁上君子造句

  1) 他的主意常常是想当然,与实情不符,所以人们称他为梁上君子。

  2) 梁上君子经常光顾这些商店。

  3) 今天报纸有条社会新闻:"梁上君子误悬梁上,机警警察手到擒来。"。

  4) 他摊开双手说:"我家除了书外,并无长物。欢迎梁上君子来光顾!"。

  5) 警方呼吁大家注意居家安全,小心门户,谨防梁上君子光顾。

  6) 居家一被梁上君子入侵,常会弄得那家人终日惶惶难安。

  7) 我说,这些人叫"梁上君子"。

  8) 宁肯饿死,也不能做梁上君子。

  9) 昨夜梁上君子光顾我们那栋大楼,翻遍了各家住户。

  10) 唉!我才添购了一些首饰,就遭梁上君子光顾了。

  11) 阻梁上君子,难开锁大王。

  12) 梁上君子:昨夜梁上君子光顾咱们那栋大楼,翻遍了各家住户。

  13) 这家商店昨天才开幕,夜里就被梁上君子光顾了,把值钱的东西一卷而空。

  14) 老哥!你要来,请走正门,别学梁上君子爬窗户!

  15) 警方勘查现场后初步判断:"这非一般梁上君子所犯下的案子。"。

  16) 由于家境贫困,他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

  17) 没有钱的他只好做起了梁上君子的勾当,拥有现代知识的他,加上诸多影视作品的熏陶,他极少有失手的时候。

  18) 阁下的做法,与梁上君子有何分别,偷听他人谈话,岂不是贻笑大方!

  19) 小子,你的衣服呢,梁上君子总不会连你的衣裤也要拿走吧?

  20) 保安语带讥诮,显然是把林枫当做前来踩盘的‘梁上君子’了。

  21) 剑是用来近战防身,如梁上君子。

  22) 还醒着的,除了梁上君子,林中匪盗,御宅青年,也就剩下摆烧烤摊的老板了。

  23) 梁上君子和扒手的区别大着呢!梁上君子,俟机无人处,潜家入户,翻箱倒柜,寻财而终。

  24) 孙思邈头一次听说这种嫁祸他人的梁上君子,愕然半晌才叹道:“如果有个江湖人在这里的话,恐怕就好办了。

  25) 叶宇耐心地在屋顶上做一个梁上君子,终于趁李大娘去后院打水的功夫,偷偷溜进了厨房。

  26) 阁下深夜造访,莫非梁上君子乎?君不闻澹台灭明行不由径?

  27) 巴里萨,我看你是活倒回去了,这柳溪镇,四通八达,人来人往,你以为只有我们三人是梁上君子?切,还亏你经常自诩为聪明人。

  28) 比如常随商队走南闯北见识不凡的车夫保镖,善于破案追踪缉拿却不得志的捕头仵作,甚至技艺高超的梁上君子等等。

  29) 哦,我知道了,你一定是担心本世子的安全,一路偷偷护送我回的春华宅是不是?哎呀,委屈你了,当了一路的梁上君子。

  30) 方子俊一直都想吐槽,为何自己借助君子系统一步步的变成了一个梁上君子。

成语典故6

  典源出处

  晋·皇甫谧 《高士传》:“巢父者,尧时隐人,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尧之让许由也,由以告巢父,巢父曰:‘汝何不隐汝形,藏汝光,若非吾友也。’击其膺而下之,由怅然不自得。乃过清泠之水洗其耳,拭其目,曰:‘向者闻贪言,负吾矣。’遂去。终身不相见。”《文选·王康琚<反招隐诗>》 注引皇甫谧《逸士传》 曰:“巢父,尧时隐人,常山居,不营世利,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时人号曰‘巢父’。”《太平御览》卷五○六亦引。《史记·伯夷列传》正义引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尧闻致天下而让焉,乃退而遁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隐。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 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

  释义用法

  巢父是传说中唐尧时的隐士,在树上筑巢而居,故人称他“巢父”。他隐姓埋名,不为世人所知。后用来代指隐士。常与许由并称。参见“挂瓢洗耳”。

  用典形式

  【巢由】 魏·阮籍:“巢由抗高节,从此适河滨。”唐·高适:“未能方管乐,翻欲慕巢由。”唐·杜甫:“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唐·张说:“若使巢由同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巢许】 唐·顾况:“遂令巢许 辈,于焉谢尘俗。”宋·李昴英:“算不识人间宠辱除巢许。风篁解语。”清·吴暻:“从此终身巢许隐,风光真拟洛滨游。”

  【巢许窟】 清·顾炎武:“岂知巢许窟,多有济时人。”

  【巢居子】 晋·王康琚:“昔在太平时,亦有巢居子。”唐·陈子昂:“鸿荒古已颓,谁识巢居子?”

  【巢由故友】 宋·朱敦儒:“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上流饮牛人】 清·黄景仁:“去心一何长,古怀旷难寄。上流饮牛人,或可明吾志。”

  【牵犊饮上流】 清·徐振芳:“犹龙久矣逃尘世,牵犊公然饮上流。”

  【逃名得上流】 清·戴移孝:“短布逢长夜,逃名得上流。”

成语典故7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九四五引《隋书》曰:“大业十二年,炀帝幸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而放之,光遍岩谷。”

  释义用法

  隋炀帝奢靡逸游,在景华宫命人捕萤火虫数斛,游山时放出取乐。后以此典指帝王奢侈荒靡。

  用典形式

  【放萤苑】 唐·杜牧:“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

  【流萤梦】 清·钱谦益:“流萤尚作芜城梦,跨鹤真同华表归。”

  【十斛秋萤】 清·黄景仁:“一片景华宫下土,有深宵,十斛秋萤葬,光照见,香魂荡。”

  【萤火十升】 明·陈子龙:“萤火十升星阙散,龙人百丈雨池寒。”

  【隋苑飞萤】 宋·刘筠:“梁园休赋雪,隋苑漫飞萤。”

  【腐草无萤火】 唐·李商隐:“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成语典故8

  成语释义:指对某些事情表现出很常见的样子,不觉得奇怪。

  成语出处: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司空是从西周就已出现的古代官职,它具体管啥呢?《后汉书·百官志》说,凡国家有大建设、大活动,都归司空管。司空的职责几经变动,到唐朝就成了一种崇高的虚衔。但能得到这一虚衔者,无不历尽宦海沉浮,见惯世面。

  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一个与唐朝著名诗人、洛阳人刘禹锡有关的典故。刘禹锡出自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他中进士后,在京做监察御史,参与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不久又奉诏还京。

  刘禹锡的性格放荡不羁,回京不久,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又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了严重水灾,他上任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并建了三贤堂。

  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时,当地曾任司空的李绅仰慕他的.名声,邀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作陪。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在酒席上做了一首诗:“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意思是说,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让歌妓作陪)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他却觉得是断肠刻骨之痛,不能不大发感慨。据说李绅为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女色之徒,很快将歌妓送给了刘禹锡,但刘禹锡的诗却流传开来,李司空的个人作风的问题也就成了历史定论。

  说起这个李绅,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不过,他的两首《悯农》诗却无人不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是唐代诗歌改革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进士及第,初为国子助教,后为右拾遗、翰林学士,曾因触犯朝中权贵受贬,坐过牢。唐武宗时他居相位4年,后以足疾辞位,公元846年终于淮南节度使。能写出这样诗句的李绅,应该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官。

  而刘禹锡呢?无论从其一生为官屡次被贬而不弃的坎坷经历,还是从其创作的大量或轻快或讽刺的民歌体诗歌来看,都不像是一个会因嫉妒而陷害别人的小人。写那首诗可能只是他一时酒醉,心生感慨,本想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愤懑,却无意中害得李绅背上了沉迷歌舞声色的罪名。也许,这原本不过是一个历史误会而已。

成语典故9

  赵元镇丞相与谪朱崖,病亟,自书铭旌:“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

  释义比喻人的豪迈之气如同高山大河。

  故事南宋大臣赵鼎出身贫寒,四岁就失去父亲,在母亲抚养和教育下成长。他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当官时敢于批评权贵,受到宰相吴敏赏识,被调到都城开封任职。

  1125年冬,北方的金国出兵南侵。次年秋攻陷太原,严重地威胁到宋朝的安全。昏庸懦弱的`宋钦宗惊慌失措,赶紧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一些贪生怕死的大臣,主张割让土地向金国求和。赵鼎与这些大臣的看法不同。他说:“祖先留下来的国土,怎能拱手送给别人?望陛下千万不要考虑这种意见!”

  可是,钦宗非常惧伯金兵,决心屈膝投降,把大好山河割让。金军使者来谈判时,要求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钦宗不敢违抗,竟答应了金军提出的要求。

  但是,金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他们命令部队继续甫下。这年底,金兵抵达开封城下。胆小如鼠的钦宗不等金军攻破,就亲自到金军营中乞求投降。

  不久,金兵统帅扣留了钦宗,让部下进城掠夺,然后把钦宗和他的父亲徽宗当作俘虏,连同搜刮到的大量金银财宝,一起返回金国。北宋王朝就此灭亡。

  不久,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在南京建立了南末王朝,史称宋高祖。宋高祖即位初期,起用了一批主战派的大臣,赵鼎也在其中。

  曾经担任过宰相的秦桧,是主和派的头目,因结党专权而被罢职。赵鼎对他很警惕,曾经向人表示过,此人如果得志,我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不料、后来秦桧又一次被任命为宰相。他知道高宗只想偏安江南而不真心抗金,便竭力唆使高宗与全国讲和。赵鼎对他自然反对。于是,秦桧经常在高宗面前说赵鼎的坏话,使高宗对他逐渐失去信任。后来,高宗终于将他贬到外地去当官。

  赵鼎离京时,秦桧假惺惺地为他送行。但赵鼎并不领情,只是轻蔑地瞧了他一眼,拱拱手就走了。为此,秦桧更加忌恨赵鼎,将他越调越远,最后贬谪到朱崖。赵鼎在朱崖住了三年,熟人都不敢去看望他,生活非常困苦。秦桧知道他的处境后,认为他活得不可能长久,便嘱咐地方官每月向自己呈报他是否还活着。

  赵鼎六十二岁那年,终于患了重病。临死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愤他说道:“秦桧非要置我于死地。我不死,他可能会对你们下毒手;我死了,才可不再连累你们!”

  说罢,他叫儿子取来一面铭旌,在上面书写了一行字。它的意思是:我身骑箕、尾两座星宿回归上天,我的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壮豪迈地存在于本朝。几天后,赵鼎不食而死。

成语典故10

  【成语】: 拔山举鼎

  【拼音】: bá shān jǔ dǐng

  【解释】: 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成语故事】: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典故11

  “步履蹒跚”这条成语,常为人们写文章时所引用,以形容腿脚不方便,行路艰难。它的产生年代虽是宋朝,而雏形“磐散行汲”一语,早在《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已有了。这也源出于一则小故事。

  平原君家临街的楼房很高,在楼上可以俯瞰附近居民的房屋,平原君的美人--待妾,就住在楼上。有一天,众美人在楼上闲望,看到一个瘸腿的人到井台打水。美人们见到他行路缓慢,东摇西晃的样子,忍不住哄笑起来,有的还学仿他走路的姿态来取乐。这个瘸腿的人,受到这番侮弄很是恼怒。第二天清早,这个人就来登门拜访平原君,要求说:“我听说你喜欢接纳贤士,而贤士所以会不远千里来投奔你,是因为你能看重贤士,轻贱美女的缘故。我不幸有了腰弯曲,背隆高的病,你的房里人在高处看到了,肆意笑弄我,这是不合礼的。我要得到笑我的人的头!”平原君假笑着答应说:“好啦。”等那个人走了后,平原君冷笑了一声,对左右的人说:“瞧那个小子,倒想以一笑的原故让我杀美人,不也太过份了吗!”到底没有杀。过了一年多,往在平原君家里的宾客,一个接着一个的走了有一多半。平原君很奇怪,对留下未走的`门客说:“我对待各位,可以说是诚心诚意的,没有敢失过礼,为什么走了那么多的人呢?”有一个门客上前直率地说:“就因为你不杀那笑瘸腿的人,这说明你喜欢女色而看不起士人,所以宾客就走了”。平原群听了大为后悔,立刻叫人杀了那些嘲笑过瘸腿士人的美人,拿着头亲自到瘸腿人的家去谢罪。不久,离开平原君家的宾客,才又一个接着一个的回来了。

  宋代无名氏在《释常谈》一书中,转述这个故事时,把《史记》原文“磐散行汲”说成是“步履蹒跚”。据近人杨天戈在《汉语成语溯源》中解释:磐散即蹒跚,行汲是步行提水。可见“步履蹒跚”一语,是“磐散行汲”一语的衍化,它的源头远在两千多年前呢。

成语典故12

  典源出处

  《晋书 ·祖逖传》:“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世说新语·赏誉》注引 《晋阳秋》亦载,只有誓江事而无击楫事。

  释义用法

  东晋祖逖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向晋帝进言,晋帝派他渡江北上,祖逖在江中敲着船桨慷慨激昂地发誓,不清中原,誓不再过江。后用此典表现消灭贼虏,收复失地的壮烈胸怀和慷慨志向。

  用典形式

  【击楫】 元·戴良:“祖逖念时空击楫,仲宣多难但登楼。”明·陈子龙:“少年方击楫,未敢问莼羹。”清·谈迁:“击楫空闻多 慷慨,投戈毕竟为沉酣。”

  【横楫】 明 ·陈子龙:“祖逖思横楫,逢萌忆挂冠。”

  【誓江】 宋·张孝祥:“岂无祖逖去誓江,已有辛毗来仗节。”

  【中流楫】 宋 ·吴琚:“黄屋天临,水犀云拥,看击中流楫。”明 ·孙承宗:“念山河百二,玉镡罢手,都付与,中流楫。”

  【中流誓】 宋 ·陈亮:“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击楫吟】 清·郑玉珩:“千年销尽英雄气,留与吾侪击楫吟。”,

  【击楫愁】 清·黄景仁:“楼台未尽埋金气,风景难消击楫愁。”

  【击楫歌】 清·李果:“几作无家客,空为击楫歌。”

  【击楫誓】 宋 ·范成大:“击楫誓,空惊俗; 休拊髀,都生肉。”宋 ·张孝祥:“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祖生楫】 清·顾陈垿:“愿为祖生楫,送君中流时。”

  【渡中流】 宋·方岳:“江涛还比当日,击楫渡中流。”

  【渡江楫】 宋·文天祥:“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誓流水】 唐·李白:“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

  【中流击楫】 宋·文及翁:“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

  【中流鼓楫】 宋·苏辙:“巫峡潇湘万里船,中流鼓楫四茫然。”

  【击楫中流】 明 ·韩守益:“击楫中流,投鞭思济,多少昔时豪杰。”

  【中流忆祖生】 清·吴兆宽:“只 今汉上烽烟满,慷慨中流忆祖生。”

成语典故13

  1.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比喻忍受艰辛困苦,才能修身立德,做到人上人。

  2.把酒问青天:出自屈原《离骚》,意思是把手中的酒杯高高举起,向天空提问,问为什么要受尽磨难。

  3.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比喻暗地里或者偷偷密谋的危害很难招致防备,明显的危险容易避开。

  4.三人一条心:指的是三个人有着相同的心意,可以坚持一条道路,凝聚力量互相帮助。

  5.九死一生:比喻那些可以做出巨大牺牲而生存下来的人,也指经历过重大危险而不死的意思。

  6.自食其果:比喻要对自己的过错后果负责,负着自己的罪过。

  7.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指的是,即使得罪的人已经过去很久了,君子也不会忘记,并且在合适的时刻会报仇。

  8.不识庐山真面目:比喻我们对于某些事情没有足够的了解,像庐山

  也不可能一次了解完整的真相。

  9.功亏一篑:指的是做了努力之后却收获一无所获,反而大大损失前功。

  10.穷则变,变则通:指的是贫穷激发创造力,谋变而有可能取得成功;但若有财力可以采取其他更加灵活的方式。

  11.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比喻若有小的缺陷,应及时修补,否则会造成大的损失。

  12.山高皇帝远:比喻山峰高耸,皇权放远,山上有自己的规矩。

  13.吃一堑,长一智:指从犯错误中吸取教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而是从中学到经验而变得更聪明。

  14.无风不起浪:比喻这个世界上自然很多事件必须要有自己的因果,孰是孰非有它的规律。

  15.事不过三:比喻做任何一件事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三次,因为犯了第三次就说明你没有从中学到教训。

  16.画蛇添足:指的`是在做完一件工作之后肆意地点缀而反而造成做工不雅,错误百出。

  17.守口如瓶:比喻不随便滔滔不绝地说话,尤其是对不该说的事不能泄露。

  18.衣衫褴褛:比喻出身贫苦的背景,衣着褴褛,生活处境十分困苦。

  19.雨过天晴:指生活中常常经历困苦,但最终都会过去,充满希望。

  20.望洋兴叹:出自史记,指的是古代的一种怨恨的表达方式,意思就是指回首过去身患兵病,手拥荆条,只能注视远处的洋洋大海而叹息。

成语典故14

  愧无日禅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

  释义比喻父母爱子情深。

  故事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成语典故15

  1、山鸡舞镜

  又叫山鸡起舞,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山鸡爱其毛羽,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帝欲其鸣舞无由。公子苍舒令置大镜其前,鸡鉴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

  三国时,曹植有一子名曹冲,年岁尚幼,已聪明无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来一珍禽名山鸡。

  此山鸡喜在清澈之水旁,见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无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仅五六岁之幼童曹冲思得一法,命人取来大镜,置于山鸡之前。

  山鸡自镜中见其美丽之身影,仿佛身临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劲,不肯休止,终于精疲力竭而死。

  山鸡舞镜原指山鸡对镜起舞。后喻顾影自怜,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常用此语。

  2、呆若木鸡

  这一成语与斗鸡有关,语出《庄子》和《列子》。

  据传,周宣王爱好斗鸡,纪子是一个有名的斗鸡专家,被命去负责饲养斗鸡。

  10天后,宣王催问道:训练成了吗?纪子说:还不行,它一看见别的鸡,或听到别的鸡叫,就跃跃欲试。

  又过了10天,宣王问训练好了没有,纪子说:还不行,心神还相当活跃,火气还没有消退。

  再过了10天,宣王又说道:怎么样?难道还没训练好吗?纪子说:现在差不多了,骄气没有了,心神也安定了,虽然别的鸡叫,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不动、不惊,看起来真像木鸡一样。这样的斗鸡,才算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一看见它,准会转身就逃,斗也不敢斗。

  宣王于是去看鸡的情况,果然呆若木鸡,不为外面光亮声音所动,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内,别的鸡都不敢和它应战,看见它就走开了。

  呆若木鸡本来比喻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后来呆若木鸡的意义演变为比喻人呆木不灵,失去知觉的样子,或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3、牛鼎烹鸡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小汁则熬而不可熟。

  东汉末年,在陈留地方有位叫边让的人,很有名气。大将军何进便将他招来,命他作令史官。朝廷的议郎蔡邕听说边让在何进那里,心想:边让这个人才学不凡,应该做更高一些的官。

  便亲自到何进家里去,劝说他把边让推荐出去,让他担任再大些的官。蔡邕说:我看边让这个人,真是才能超群呀,他聪明贤智,心通性达,非礼不动,非法不言,实在是难得的奇才啊。

  俗语说,用煮牛的大锅来煮一只小鸡,水放多了,味道没了,就不好吃了;水放少了,则煮不熟,更不能吃了。

  这说的是大器小用,所以是不相宜的。我现在忧虑的是,这个煮牛的大锅没有用来煮牛,希望将军仔细考虑一下,给边让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

  牛鼎烹鸡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对有才的人使用不当,大材小用。

  4、鹤立鸡群

  鹤代表高雅,鸡意谓平庸。鹤立鸡群,当然超乎脱俗了。这说的是晋代嵇绍的事。

  嵇绍是魏晋之际竹林七贤之一嵇康的儿子,他体态魁伟,聪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晋惠帝时,嵇绍官为侍中。当时正面临八王之乱,嵇绍对皇帝始终非常忠诚。

  有一次都城发生变乱,形势严峻,嵇绍奋不顾身奔进官去。守卫宫门的侍卫张弓搭箭,准备射他。侍卫官望见嵇绍正气凛然的模样,连忙阻止侍卫,并把弓上的箭抢了下来。

  不久京城又发生变乱,嵇绍跟随晋惠帝,出兵迎战于汤阳,不幸战败,将士死伤逃亡无数,只有嵇绍始终保护着惠帝,不离左右。

  敌方的`飞箭,像雨点般射过来,嵇绍身中数箭,鲜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绍就这样阵亡了。

  事后惠帝的侍从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迹,惠帝说:别洗别洗,这是嵇侍中的血啊!

  嵇绍在世时,有一次有人对王戌说:昨天在众人中见到嵇绍,气宇轩昂如同野鹤立鸡群之中。

  后来就用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5、闻鸡起舞

  闻鸡起舞的鸡是指鸡鸣,舞是舞剑、习武。它说的是晋代人祖逖的故事。

  祖逖不怎么讲究仪表,但却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欢读书,后来发愤攻读,学问大有长进,他与刘琨一道担任过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经常同盖一床被子谈论国家大事,谈到激动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来。

  一次半夜里忽然听到鸡叫,祖逖踢醒刘琨说:这是吉祥的声音呀!

  边说边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剑来。

  晋元帝时,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际,他叩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为人!渡江以后,他率领部下与石勒的军队相持,收复了不少失地,恢复了东晋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地。

  闻鸡起舞,后来形容有志之士及时奋发自励。

  6、鸡口牛后

  鸡的嘴巴,牛的肛门。愿意当前者,还是后者?有一句成语就是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鸡口牛后。这是战国时代苏秦的话。

  战国后期,秦国最为强大,各国围绕着与秦国的关系和态度,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连横就是以秦国为核心,联合各国为一体,这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

  合纵就是秦以外的各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前都以张仪为代表,后者以苏秦为代表。张仪劝韩王倒向秦国,苏秦则劝韩王切不可上秦国的当。

  苏秦对韩王说:韩国领土广大,地势险要,又有勇敢善战的军队,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

  韩国如果表示屈服,秦国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给它。今年给这一块,明年它又会有背后的要求,韩国的领土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限,您怎么也满足不了它。

  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您要跟着秦国合作,那就是做牛后了,我真替大王您难为情啊!韩王听了这一番话,又气又急,大叫道:先生说的对,我死也不能向秦国屈服!

  苏秦是劝韩国宁可作一自由独立的小国,而不要当秦国的附庸。鸡口虽小却是进食的地方,牛后虽大,却是出粪的地方。

  也有人认为鸡口牛后应为鸡尸牛从,鸡尸比喻独立作主,牛从比喻臣服于人。

  但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已广为流传,并被人们以常使用。它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成语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的典故11-02

成语典故06-13

成语典故06-24

成语典故范文11-03

成语的历史典故11-03

成语典故故事02-23

关于成语的典故11-01

成语典故故事06-05

成语典故安步当车01-11

成语典故亡羊补牢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