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典故15篇
成语的典故1
典源出处
汉·刘向 《新序》卷五:“子张见鲁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礼,托仆夫而去,曰:‘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尘垢,百舍重趼不敢休息以见君,七日而君不礼。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
释义用法
叶公子高喜欢龙,在他的住处到处画龙,雕龙,而当真龙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却吓得失魂落魄。子张以此作比喻,指责鲁哀公好士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后以此典形容名义上喜爱某人或某事物,实际上并非真的喜爱。
用典形式
【叶龙】 唐·温庭筠:“叶龙图矢矫,燕鼠笑胡卢。”
【好龙】 清·黄景仁:“献马客多金长价,好龙人少画销烟。”
【画龙】 唐 · 高适:“画龙俱在叶,宠鹤先归卫。”
【好真龙】 宋·辛弃疾:“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清 ·王士禛:“地下子高应一笑,世间谁解好真龙?”
【叶公好龙】 清 ·翁照:“叶公空好龙,见龙乃张皇。”
【牖下窥龙】 宋·王安石:“蕉中得鹿初疑梦,牖下窥龙稍眩真。”
【真龙反惊叶】 宋·王安石:“伪凤易悦楚,真龙反惊叶。”
【描龙不叶公】 明 ·徐谓:“谁能相马如薪者,若个描龙不叶公。”
成语的典故2
成语典故:众叛亲离
【成语】:众叛亲离
【拼音】:zhòngpànqīnlí
【解释】:叛:背叛;离:离开。众人反对,亲人背离。形容完全孤立。
【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国第十三代君主卫桓公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晋,一个是公子州吁。州吁有些武艺,喜欢打仗。他见哥哥桓公是个老实人,便阴谋篡位。就在公元前719年,卫桓公动身上洛阳去参加周天子平王的丧礼,州吁在西门外摆下酒席,给他送行。他端着一杯酒,对桓公说:“今天哥哥出门,兄弟敬你一杯。”我很快就会回来,兄弟太费心了!卫桓公说。接着,卫桓公也斟了一杯酒回敬。州吁趁卫桓公不备突然拔出匕首,把卫桓公杀了。州吁杀了卫恒公,做了卫国国君。他害怕国内人民反对,便借对外打仗的办法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他拉拢陈国、宋国、蔡国,一起去攻打郑国。但由于郑国严密防守,进攻以失败告终。鲁国的国君隐公听到这些情况后,问大夫众仲说:州吁这样干,能长久得了吗?众仲回答说:“州吁只知道依仗武力。到处兴风作乱,老百姓是不会拥护他的;他为人十分残忍,杀戮无辜,谁还敢去亲近他呢?这样。老百姓反对他、亲信的人也会逐渐离开他,他的政权怎么会长久呢?众仲接着又说:“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知道加以收敛和节制,其结果必定是玩火自焚。依我看,失败的命运正等着他呢!果然,不到一年,卫国的老臣石醋,借助陈国的力量,把州吁杀了。
成语的典故3
典源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 (颊骨) 车 (牙床) 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而虞公“弗听,许晋使。”后晋先借道灭虢,返回时再灭虞。杨伯峻注:“唇亡齿寒,《赵策》、《齐策》 皆云‘唇亡则齿寒’,《韩非子·存韩篇》、《庄子·胠箧篇》、《吕氏春秋·权勋篇》、《淮南子·说林篇》作‘唇竭则齿寒’,《韩策》作‘唇揭者,则齿寒’。竭与揭皆反举之意,此盖当时俗语,各人所道微异耳。”后人用“唇亡齿寒”,多指虞、虢一事。
释义用法
虞国臣子宫之奇说,虞、虢两国相邻,相互依存,就像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一样,虢国灭亡了,虞国也会随之灭亡。后用此典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用典形式
【唇亡】 清·黄遵宪:“岂有行人真坐罪,忍看邻国到唇亡。”
【唇齿】 唐·高适:“股肱瞻列岳,唇齿赖长城。”
【辅车】 宋·刘筠:“处末加骈拇,于中或辅车。”
【忌唇齿】 宋·张孝祥:“比邻寒亡忌唇齿,君但勤渠送川纸。”
【唇齿国】 唐·杜甫:“战连唇齿国,军急羽毛书。”
【唇齿累】 明·李东阳:“惜哉鹬蚌功,误为唇齿累。”
【唇亡齿枯】 唐·白居易:“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齿亦枯。”
【暮虢朝虞】 金·元好问:“洛阳城阙变灰烟,暮虢朝虞只眼前。”
成语的典故4
典源出处
《世说新语·简傲》:“王子猷作桓车骑参军。桓谓王曰:‘卿在府久,比当相料理。’初不答,直高视,以手版拄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晋书·王徽之传》亦载。
释义用法
晋王徽之 (字子猷) 作桓冲的骑兵参军,不理官事,桓冲提醒他,他却不答,用手版(也称笏) 拄着面颊远望,说西山早晨有爽气。后用此典形容人放任不羁,不以俗事为念。
用典形式
【拄笏】 宋·黄庭坚:“安知四海习凿齿,拄笏看度南山云。”清·王士禛:“马曹自矜能拄笏,不知落汝芒鞋底。”
【爽气】 唐·钱起:“夕阳入东篱,爽气高前山。”宋·辛弃疾:“细看爽气今犹在,惟有南山一似翁。”
【西山爽】 唐·王维:“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
【看西山】 清·高其倬:“城中拄颊看西山,千峰历历横眉端。”
【看西爽】 清·钱谦益:“马曹官好看西爽,酒郡封移带宿酣。”
【看爽气】 明 ·高启:“拄笏朝吟看爽气,登临谁有晋风流?”
【笏挂颊】 宋·苏轼:“困穷谁要卿料理,举头看山笏拄颊。”
【望爽气】 宋 ·张元干:“送飞鸿五弦寓目,望爽气西山忘言。”
【西山爽气】 宋·朱熹:“西山爽气看犹在,北阙精诚直自深。”宋 ·范成大:“东轩只有云千 顷,不似西山爽气高。”
【西山朝爽】 清·秦松龄:“自别帝城多岁月,西山朝爽尚晖晖。”
【拄笏西山】 金·元好问:“拄笏西山老骑曹,朝来爽气与秋高。”
【拄笏看山】 宋·陆游:“脱巾漉酒从人笑,拄笏看山颇自奇。”宋 ·陈与义:“漫郎功业大悠然,拄笏看山了十年。”清·钱谦益:“环滁官舍琴台畔,拄笏知谁解看山。”
【参军拄笏】 宋·黄庭坚:“参军拄笏看云气,此中安知枯与荣。”
【爽气西山】 清·徐作肃:“爽气西山玉麈柄,荣名北阙锦盘陀。”
【爽气朝来】 唐·钱起:“爽气朝来万里清,凭高一望九愁轻。”
【朝来爽气】 宋·辛弃疾:“甚拄笏悠然,朝来爽气,正尔相关。”元 ·郭麟孙:“朝来有爽气,此意独谁领。”
【朝来清气】 宋·张炎:“遥岑寸碧,有谁看朝来清气?”
【骑曹知爱山】 宋·范成大:“南邻范叔骨相寒,不如骑曹知爱山。”
成语的典故5
成语名称:鲁阳麾戈
成语拼音:lǔ yáng huī gē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挽救危局。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鲁阳:鲁阳公;麾:同“挥”。鲁阳公挥戈回日。指力挽危局。
成语来源:唐·杨炯《浑天赋》:“鲁阳麾戈兮转于西日,陶侃折翼兮登于上玄。”
鲁阳麾戈的成语故事
传说周武王率领诸侯讨伐殷纣王,旌旗飘扬,杀声四起,战斗非常激烈,周武王的部下鲁阳公愈战愈勇,敌人望风披靡,眼看天色已晚,鲁阳公举起长戈向日挥舞,吼声如雷,太阳又倒退三个星座,恢复了光明,终于全歼了敌军。
鲁字开头的成语
鲁阳麾戈
包含有鲁字的成语
庆父不死 鲁阳麾戈
成语的典故6
“防微杜渐”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隐患或错误刚露头的时候,就要加以防止。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丁鸿传》,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于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成语的典故7
暗度陈仓
解释:度:通“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成语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成功战例。
秦朝末年,政治腐败,群雄并起,纷纷反秦。刘邦的部队首先进入关中,攻进咸阳。势力强大的项羽进入关中后,逼迫刘邦退出关中。鸿门宴上,刘邦险些丧命。刘邦此次脱险后,只得率部退驻汉中。为了麻痹项羽,刘邦退走时,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其实刘邦一天也没有忘记一定要击败项羽,争夺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强大起来的刘邦,派大将军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了许多士兵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原路杀回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日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的行动,果然奏效,由于吸引了敌军注意力,把敌军的主力引诱到了栈道一线,韩信立即派大军绕道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为刘邦统一中原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成语的典故8
(4)满城风雨的故事:
【成语】:满城风雨
【拼音】:mǎn chéng fēng yǔ
【解释】: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
【成语故事】:
黄州潘大临善于写诗,经常有佳句。谢无逸写信问他,最近可有什么诗作,他回信道出秋天的景物,件件是佳句,昨天刚刚写出一句好诗:“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租人来了,诗意全消,所以只有这么一句奉上。
成语的典故9
典源出处《庄子·大宗师》:“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 将奚以汝适? 以汝为鼠肝乎? 以汝为虫臂乎?’”
释义用法子来和子犁都是达观生死的高士,子来病重,子犁让其家人离开,不必惊讶子来的生死变化,并感叹不知造化又要把子来安排到什么地方去,是化作鼠肝还是化作虫臂。后以此典借指卑细不足道之物。
用典形式
【虫臂】 宋·陆游:“吾生一虫臂,世路几羊肠。”金·元好问:“虫臂偶然烦造物,獐头何者亦求官。”
【鼠肝】 宋·黄庭坚:“斯人气金玉,视世一鼠肝。”宋·范成大:“幻尘久已破狐涎,身世谁能料鼠肝?”清·高层云:“不堪白眼伤时客,犹是逢人效鼠肝。”
【戏鼠肝】 金·元好问:“书生本自无燕颔,造物何曾戏鼠肝。”
【虫臂鼠肝】 唐·白居易:“虫臂鼠肝犹不怪,鸡肤鹤发复何伤。”
【鼠肝虫臂】 宋·陆游:“却惭向者力量浅,鼠肝虫臂犹关情。”金·元好问:“鼠肝虫臂万化途,神奇腐朽相推迁。”清·金人瑞:“鼠肝虫臂久萧疏,只惜胸前几本书。”
成语的典故10
阪: 同“坂”,斜坡。在斜坡上滚泥丸。语出《汉书·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蒯通是汉初范阳(今属河北定兴县)人。一天,蒯通去见范阳县令徐公,对徐说:“听人说,你就要死了,我来吊唁你。不过,还要祝贺你因为我来而能使你活下来。”徐公忙问这是怎么回事?蒯通答道:“你身为县令十几年,杀人之父,孤人之子,得罪了很多人。以前慈父孝子之所以不敢杀你,是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政令行不通了,这些人就会合起来杀你报仇。”
徐公又问:“那么为什么又祝贺我呢?”蒯通接着说:“武臣要派人来我这儿请安,我想告诉他,我有妙计可使他不战而得地,不攻而占城。这时他就会问我什么计策,我就说范阳令想守城而战,但怕死贪富贵,所以想投降你。如果他投降了你而你不能给他好处,那么其他城的守将就会相互转告说‘范阳令投降而身死’。所以便会坚守城池,而这些城都是难以攻下的。依我所见,不如用厚礼迎范阳令,让众人看到。这样,那些守将们就会转告说‘范阳令投降后得到了富贵’,因此便会相继前来归顺,如同‘阪上走丸’一般快速。这就是我说的一纸公文定天下之计。”
徐公听了蒯通这一席话,非常高兴,便备车马把蒯通送到了武臣的地方。以后一切都同蒯通预料的一样。
后“阪上走丸”用以比喻时事发展迅速。
成语的典故11
成语名称:暴虎冯河
成语拼音:bào hǔ píng hé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暴虎:空手打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冒险行事,有勇无谋。也比喻勇猛果敢。
成语来源: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成语造句:金玉舟《赵匡胤》第22章:“他和赵匡胤都并非暴虎冯河,有勇无谋之辈。”
暴虎冯河的成语故事
仲由,字子路,年轻时就以勇力闻名。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孔子曾对别人说:“此从我有了子路后,再也没有人敢当面恶言恶语中伤我了。”,子路不好读书。孔子劝他,他说:“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学习有什么用!”孔子说:“把它装上羽毛和箭镞,会射得更远。”子路不听。
暴字开头的成语
暴虎冯河 暴风骤雨
包含有暴字的成语
一暴十寒 自暴自弃 暴风骤雨 暴虎冯河
成语的典故12
韶口辨,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释义“便便”肥大的样于,本意是形容人的肚子大。现在有时用来比喻人的某种丑态,合有贬意。
故事东汉桓帝当政的时候,陈留郡有个读书人,名叫边韶,字孝先;他很有些文才,在没有当官的时候,教了几百名学生。
边韶很有口才,说起话、讲起课来头头是道,从没有回答不出问题来的。不过他有个毛病,就是爱打磕睡。因为他人胖,肚子大,打起磕睡来,学生看他的模佯很好笑。
有一天,他又和衣打磕睡。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不料边韶醒来后,很快知道了这个顺口溜,于思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它的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只想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老师可以嘲笑,这规矩出自哪家经典?
成语的典故13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四○七引 《后汉书》 曰:“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崔骃上《四巡颂》,帝叹之。谓侍中窦宪曰:‘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叶公之好龙也。可试见。’骃侯宪,宪倒屣迎,笑谓骃曰:‘吾受诏交公,何得薄我哉!’遂揖入也。” 《后汉书·崔骃列传》“倒屣”作“屣履”。《三国志·魏书·王粲传》:“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
释义用法
后汉时崔骃才高,去访问当时大臣窦宪,窦宪倒拖鞋子赶快去迎接。三国时王粲少有异才,受到当时大文学家蔡邕的赏识,他听说王粲来访,赶快出门迎接,慌忙中鞋子都穿倒了。后用此典形容主人热情迎客,宾主相知投洽。
用典形式
【倒屐】 宋·陆游:“野客款门聊倒屐,溪潭照影一轩眉。”
【倒屟】 唐·皮日休:“多君方闭户,顾我能倒屟。”
【倒屣】 北周·庾信:“倒屣迎悬榻,停琴听解嘲。”唐·王维:“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宋·王安石:“抠衣最出诸生后,倒屣常倾广坐中。”清·黄遵宪:“识公十数年,相见辄倒屣。”
【倒凫舄】 宋·苏轼:“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倒屣迎】 唐·张南史:“俗赖褰帷问,人欢倒屣迎。”宋·苏轼:“卧闻客至倒屣迎,两眼蒙笼余睡色。”
【迎君倒屣】 唐·白居易:“迎君常倒屣,访我辄携衾。”
【倒迎门屣】 宋·黄庭坚:“归时定倒迎门屣,问雁安能学度辽。”
【倒屣相迎】 清·顾炎武:“门前有客跨青牛,倒屣相迎入便留。”
【登门倒屣】 唐·吴融:“贱子曾尘国士知,登门倒屣忆当时。”
成语的典故14
[1]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比喻明显的界线,引申为两个人在思想上有分歧,价值观有距离等。典故:当年楚汉相争,打仗八年,曾以鸿沟划地为界,东楚西汉。楚河汉界由此得来。
[2]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3]十面埋伏(shí miàn mái fú):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指周围布置了重重埋伏。典故: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藏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4]无面目见江东父老(wú miàn mù jiàn jiāng dōng fù lǎo):以之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领8000江东子弟组成的部队攻打秦军,他们越战越勇,势力也越来越大。由于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部下的意见,一意孤行,被刘邦的汉军围困在垓下乌江边,四面楚歌,江东子弟死伤无数,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就拔剑自刎。
[5]楚界汉河(chǔ jiè hàn hé):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6]人为刀俎,我为鱼肉(rén wéi dāo zǔ,wǒ wéi yú ròu):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的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典故:楚汉相争时,项羽屯兵40万在新丰鸿门,谋士范增设计要除掉刘邦。刘邦依约赴鸿门宴,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7]霸王别姬(bà wáng bié jī):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现多比喻独断专行,脱离群众,最终垮台。典故: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长达十几年的战争。最后项羽在乌江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最后自刎身亡。
[8]分我杯羹(fēn wǒ bēi gēng):羹:肉汁。楚、汉相争时,刘邦答项羽的话。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9]背水一战(bèi shuǐ yī zhàn):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典故:西汉三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刘歇和大将陈余率20万大军在井陉(xíng)口迎战。陈余不听谋士李左车的建议,与韩信硬拼,韩信用计将其引至河边,然后派兵轻取赵军大营,杀死陈余,活捉刘歇,消灭赵国。
[10]先发制人(xiān fā zhì rén):发:开始行动;制:控制,制服。原指丢动手的牌主动地位,可以控制对方。后也泛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典故: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蠢蠢欲动,请有威望的项梁去商量起义的事宜。项梁听殷通说“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就反客为主,叫项羽杀了殷通,自立为会稽太守,然后率领八千江东子弟宣布起义反秦。
[11]运筹帷幄(yùn chóu wéi wò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典故: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刘邦说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他能合理地使用他们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12]一饭千金(yī fàn qiān jīn):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典故:秦朝末年,淮阴孤儿韩信靠在淮水边钓鱼为生,经常是钓不到鱼而要饿肚子,一个漂洗丝絮的老大娘见他可怜,经常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吃。韩信后来成为淮阴侯,特地找到当年的漂絮大娘,送给她一千金酬谢。
[13]妇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典故:秦朝末年,韩信与刘邦讨论项羽的为人,韩信认为项羽非常勇猛,他大喝一声可以让百人倒下,就是不会任人唯贤。他的勇猛是匹夫之勇,论仁慈,他有妇人之仁,该行赏的时候特别吝啬,他的仁慈局限在小的方面,所以不能得天下。
成语的典故15
春秋中期,楚国在中原称霸,楚庄王根本不把邻近的小国放在眼里。
一次,他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指示他经过宋国的时候,不必要向其借路。申舟估计到这样一来,必定会触怒宋国,说不定因此而被处死。但庄王坚持要他这样做,并向他保证,如果他被宋国处死,自己将出兵讨伐宋国,为他报仇。申舟没有办法,只好将儿子申犀(xī)托付给庄王,然后出发。
不出申舟所料,他经过宋国时因没有借路而被抓住。宋国的执政大夫华元了解情况后,对庄王如此无礼非常气愤,对宋文公说:“经过我们宋国而不通知我们,这是把宋国当作属国看。当属国等于亡国。如果杀掉楚国使者,楚国来讨伐我们,也不过是亡国。与其如此,倒不如把楚使处死!” 宋文公同意华元的看法,下令将申舟处死了。
消息传到楚国,庄王听到后火冒三丈,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宝剑也没挂,就立即下令讨伐宋国。 但是,宋国虽然是个小国,要攻灭它也并不容易。庄王从公元前595年秋出兵,一直围攻到次年夏天,还是没有把宋国的都城打下来。楚军锐气大挫,决定解围回国。
申舟的儿子申犀得知后,在庄王马前叩头说:“我父亲当时明知要死,也不敢违抗您的命令。现在,您倒丢开从前说的话吗?” 庄王听了,无法回答。这时,在边上为庄王驾车的大夫申叔时献计道:“可以在这里让士兵盖房舍、种田,装作要长期留下。这样,宋国就会因害怕而投降。”
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计策并加以实施。宋国人见了果然害怕。华元鼓励守城军民宁愿战死、饿死,也决不屈膝投降。 一天深夜,华元悄悄地混进楚军营地,潜入到楚军主帅子反营帐里,并登上他的卧榻,把他叫起来说:“我们君王叫我把宋国现在的困苦状况告诉您:粮草早已吃光,大家已经交换死去的孩子当饭吃。柴草也早已烧光了,大家用拆散的尸骨当柴烧。虽然如此,但你们想以此来压我们订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那么我们宁肯灭亡也不会接受。如果你们能退兵三十里,那么您怎么吩咐,我就怎么办!” 子反听了这番话很害怕,当场先和华元私下约定,然后再禀告庄王。庄王本来就想撤军,听了自然同意。 第二天,庄王下令楚军退兵三十里。于是,宋国同楚国恢复了和平。华元到楚营中去订立了盟约,并作为人质到楚国去。盟约上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也不必防备我!”
【成语的典故】相关文章:
成语典故07-20
成语的典故11-02
读书的成语典故06-11
亡羊补牢的成语典故04-19
同舟共济的成语典故03-20
安步当车成语的典故03-30
成语“指鹿为马”的典故02-28
成语“先忧后乐”的典故02-28
成语典故范文11-03
成语的历史典故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