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成语解释

时间:2023-01-03 10:40:27 成语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一目十行成语解释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过成语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从其起源,经过演变,直至在汉语中沉积下来,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成语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目十行成语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词目】:一目十行

  【拼音】:yī mù shí háng

  【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出处】: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行,不能读作“xínɡ”。

  【成语辨形】:目,不能写作“木”。

  【成语辨析】:一目十行和“走马观花”;都有“不求甚解”的意思。但一目十行偏重于“十行”而“不求甚解”;也有速度快的含义。

  【近 义 词】:十行俱下、一挥而就、不假思索

  【反 义 词】:慢条斯理、老牛破车、蜗行牛步

  【成语例子】:那三官双名景隆,字顺卿,年方一十七岁,生得眉目清新,丰姿俊雅,读书一目十行,举笔即便成文。(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四)

  【英语翻译】:read ten lines of writhing with one single glance

  【成语谜语】:最厉害的目光

  【成语故事】:南朝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记忆力很强。他读书的速度相当快,能够十行同时阅读下去,而且能够做到过目不忘。11岁时就博览群书,写诗赋文章得心应手。因此被任命为宣惠将军,丹阳尹

  【一目十行的故事】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儿子是简文帝萧纲。萧纲天资聪敏,六岁就会写文章,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议,连他的父亲梁武帝也不相信。有一天他给萧纲出了一个题目,开诚布公地说:“你就坐在我面前写,我亲眼看着,就知道你到底会不会写文章!”萧纲提笔挥写,一会儿工夫便写完了。梁武帝边读边赞不绝口地说:“好啊,语句流畅,辞采甚美,这下子谁还敢不相信我儿的真才实学了。”萧纲长大以后对读书是如痴如醉,而且看得极快。《梁书.简文帝纪》中说萧纲“读书十行倶下”。成语“一目十行’就是由“十行俱下”这一句演变而来的。

  成语典故

  南朝梁武帝非常爱好文学,他的第三个儿子萧纲,从小聪明伶俐,四岁开始识字读书,到六岁时,已经会写文章了。

  儿子这么好学,梁武帝当然很高兴。有一次,他特地把萧纲叫来要他做一篇文章,考考他。萧纲毫不怯场,不慌不忙地提笔就写。不一会儿,写成了一篇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梁武帝一看,不由喜上眉梢:“你这孩子呀,真是我们萧家的东阿王!”东阿王是三国时文学家曹植的'封号,他以才思敏捷著称。随着年龄的增长,萧纲读的书越来越多,阅读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读书的速度惊人,能够“十行俱下”——一次就能读通十行的内容,而且记忆力超强。

  萧纲的文才很好,但因为长期住在深官,不知民间的疾苦,所以他的诗,文字轻靡(mǐ)浓艳,被后人称为“宫体”。

  二十八岁那年,萧纲被立为太子。公元549年,萧纲即位,这就是梁简文帝。可惜的是,两年之后,他就被叛军用毒酒害死了。

  不过,“一目十行”这个成语流传了下来,被人们用来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

【一目十行成语解释】相关文章:

一目十行的成语解释06-21

一目十行成语故事11-16

一目十行的成语故事12-28

一目十行成语故事09-25

成语及解释12-12

成语及解释11-02

形容夏天的成语及成语解释06-12

形容很多的成语及成语解释02-28

关于春天的成语及成语解释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