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制调研报告

时间:2024-04-09 14:05:01 偲颖 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河长制调研报告(精选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河长制调研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河长制调研报告(精选5篇)

  河长制调研报告 1

  一、基本情况

  彭山区,地处眉山市北大门,辖区分布有岷江、锦江、毛河、通济堰、王店河、湄州河等,水域治理工作案例相对丰富。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长效推进基层河长制工作,特总结辖区河长制工作经验做法,深挖特色案例,形成此调研报告以供上级部门参考。

  二、基层河长工作中主要问题

  1、排污管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工程未全部建成,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覆盖率不高。同时,居民环保意识欠缺,生活污水直排河中,加剧水体污染恶化。

  2、生活垃圾乱扔现象频发。尽管街道方面不断强化水面垃圾清理,但是此项工作却难起到明显的效果,难以摆脱“重复做功”的困境。卖柚子的将坏了的柚子直接丢进河沟、行人商贩将包装扔入河中,水体污染严重。

  3、跨行政区域河道水污染治理联防共治机制不够,上下游、左右岸协调配合仍需加强。

  三、河长制工作的`举措

  (一)全民共治。

  积极落实上级对河长制工作的要求,充分认识河长制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一要加强引导群众,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治河治水责任意识。通过宣传,让群众做到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放污水,并积极监督举报污染环境行为。二是招募民间河(库)长,聘请社会监督员,进一步强化监督力度,因河制宜、因河施策,向河道整治的广度和深度延伸。三是成立专职巡河队,将巡河日常化、常态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二)水岸共治。

  河长办坚持标本兼治、水岸共治的总体原则,将水体修复与沿岸整治两手抓,彻底拔除水体污染源“病灶”。

  1.加快排污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做到乡镇生活污水、居民聚集区、工业园区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2.做好河道清淤、清障、堤岸修复、生态湿地打造、岸线垃圾清理和河道漂浮垃圾打捞工作。

  3.针对“散乱污”、畜禽养殖污染等严防严查,杜绝反弹。

  (三)联防共治。

  落实成都市新津县人民政府和眉山市彭山区人民政府区域环境质量保护联防联治做法,明确合作目标、合作领域和内容、合作机制、推广毛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乡镇(街道)、村(社区)河道治理行动配合、情报互通、信息共享、同防共治经验,推进各流域(河段)、湖(库)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联防共治。

  (四)坚持水质标准一票否决。

  河长制工作的实效,综合体现在水质标准提高上。各流域各河段国控断面,不同行政区域交接口断面的水质监测指标变化,就是检验河长制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环境监测部门应在各交接口设置水质监测点,定期检测水质,分析原因,在年终考核水质不达标则一票否决。

  四、河长制工作的思考

  河长制工作是一项复杂性、系统性的艰巨工程,需要认真谋划、综合施策、兼顾长远,才能真正实现还水以清,还景于民,还绿水青山于子孙后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生态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河长制调研报告 2

  按照省、市“三解三促”“三进三帮”活动要求,4月份以来,笔者多次深入挂钩联系点——盱眙县河桥镇龙泉村,和盱眙县有关部门同志、龙泉村干群代表进行座谈,详细了解基层发展状况,对该村发展问题作了些调查和思考,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时汇总,并积极予以协调解决。

  一、龙泉村概况

  龙泉村由三个村合并而成,总人口960户约5000余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700余人,有14个村民小组,69名党员。该村地理条件优越,山水环绕,拥有耕地面积4000多亩,高效农业种植面积5000多亩,规模畜禽水产养殖面积1000多亩,发展前景广阔。该村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目前拥有水泥、建材、采石等私营企业10余家,吸纳不少当地群众就业。村里有920平米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农民远程教育网络,固定电话安装率、互联网开通率、有线电视普及率分别达到70%、20%和98%。当地村民收入稳定,新农保参保率高,治安状况良好,基本无不稳定因素。

  二、存在的发展难题

  在座谈走访中,龙泉村干群反映,该村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交通设施比较薄弱。龙泉村山水纵横,地域跨度大,目前仅两条水泥路面,数百米长,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到了汛期和雨雪天气,道路泥泞,给养殖户、种植户的交通运输带来极大困难。虽然该村拥有千亩果林,品质优越,但苦于道路不畅,对外招商困难重重,一直未能大面积开发。

  2.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少。据了解,龙泉村尽管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但村集体可支配的收入却比较紧张。目前,该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码头承包费用,一年约2万元左右。2011年,该村仅用于环境卫生整治的支出就高达5.3万元,收支严重失衡。

  3.防洪水利有待加强。龙泉村拥有约3000米的湖堤需要加固,部分河道需要疏通。由于当地大多青壮年劳力常年外出打工,到了汛期,防洪形势尤为严峻,特别是山下的千亩农田,受洪水威胁较大。此外,保险公司对受灾农田的粮食保险认定和理赔存在不及时、不到位情况。

  三、破解发展困境的几点建议

  针对龙泉村存在的发展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制定规划、稳步实施。

  村“两委”要抓住“十二五”实施民生幸福工程的有利契机,对集体经济收入、交通、防洪等问题做好科学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形成详细的书面材料,积极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争取早日协调解决。要集中力量解决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道路修建、水利疏通等工程实施要考虑长远利益,切忌小修小补,零敲碎打。

  2.加强宣传、鼓励参保。

  龙泉村民营企业较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但是工人流动性较大,加上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缴纳各项保险,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给企业、个人以及地方长远发展带来一定隐患。为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切实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针对在当地企业就业的村民,开展社会保险知识宣讲活动,提高他们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的积极性,为企业和职工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3.开展培训、增收致富。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农村发展的根本要务,龙泉村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农民年均纯收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今后,市人社部门将协助该村建立劳动保障服务站,建立劳动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并指导市职业培训中心加强与龙泉村的`沟通联系,免费为当地农民开展就业实用技能培训,鼓励村民考取中、高职业资格证书。用足用好“获证奖补”优惠政策,对农民当年获得资格证书的,按照有关规定落实300—1200元的资金补贴,提高培训积极性。重点开展SIYB(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培训课程,扶持当地村民自主创业。积极提供创业咨询、创业项目、创业资金等方面的援助,树立一批村级创业示范点,对涌现出来的创业标兵和创业典型,积极推荐市级表彰,提高农民创业积极性和成功率。

  上级部门应明确“河长”为“河长制”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全区上下一盘棋,理顺管理体制,落实管理责任。各河长认真履责,各部门各司其职,生态执法局综合执法,确保各项责任落实到位,保障整河治理推进到位。

  (二)及时处置是关键

  “河长制”的实施要充分发动辖区的前沿力量,充分利用乡镇、村级河长、经常下基层、贴近一线、能在第一时间制止污染行为的特点,有效解决了巡查不到位、查处不及时等问题,赢得了工作的主动权。并且积极借鉴他地成功经验,深入研究黑臭水体特点,破解其治理难点,引入以溶解氧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阻断“外源”流入,通过建设和改造水体沿岸的污水管道,将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做好“内源”控制,采取清淤疏浚等技术,逐步改善水质。

  (三)严格执法是重点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发现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属辖区内的在做好证据收集工作的同时可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治;属辖区外或自己不能解决的,及时上报区级相关部门组织联合打击;如涉及多个部门、一时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由区河长办牵头,开展联合执法。同时,可以成立一支由区河长制办公室统筹管理的巡河督查队协助基层河长处理巡河中发现的各类问题。

  (四)社会参与是主体

  “河长制”的实施激发了民间治水的信心和决心,把公众从旁观者变成环境治理的参与者、监督者,形成了“人人关心河道、珍惜河道、保护河道、美化河道”的强大合力,提高了河道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借力全国大力整治黑臭水体东风,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在经费、技术、人员等方面支持,积极探索黑臭水体整治方法和途径,确保整到位,不反复。

  河长制调研报告 3

  全面推行河库长制,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维护河库健康、实现河库功能永续利用的重要制度保障。按照此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活动的要求,就我镇河库长制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xx镇河库基本情况

  xx镇地处汉江以东,与三市接壤,属低山丘陵地带,版图面积582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小河流36条,其中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4条,水库40座,其中中型水库4座。

  二、工作开展情况

  1、明确工作职责,健全河库长制组织体系。

  按照“建立管理机构、明确工作目标、落实管理责任、严格管理考核”的要求,镇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第一总河库长,镇长为组长的河库长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建立了镇、村两级河库长制体系,制定了河库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及相关河库长制工作制度,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使河湖长制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保障了工作有力推进。

  2、认真调查摸底,建立工作四张清单。

  全面对全镇境内河流、水库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状况进行调查,综合评价河库健康状况等问题,建立目标、问题、任务、责任四个清单,根据建立的问题清单制定相应的工作任务,并落实相应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3、痕迹化管理,加强上下协调联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河库长制工作决策部署,定期召开全镇河库长制工作推进会议及专题会议,认真梳理所辖河库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科学制定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在全镇进行广泛宣传,在每座水库都安装公示牌,河流重点段均安置警示牌进行公示。提高干群对河库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至上而下,上下联动的河库保护统一共识。

  4、抓好源头问题,推进污染治理。

  按照市河库长制办公室统一部署,把控源头,杜绝河道污染,镇“河库长制”办公室人员协同各村(社区)对每条河道从源头上追本溯源,掌握河道污染来源,并采取强制措施予以整治,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强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严格执行畜禽养殖禁养区和限养区制度,全面关闭拆除沿河库污染养殖场,与每户畜禽养殖户签订关停协议,对其他养殖场实行环保达标治理,要求按期整改落实。

  三、存在问题

  (一)工作合力有待加强。

  在河库长制工作推动中,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及时有效的.沟通,镇级河库长在对所管辖的河库、流域督导巡查次数不够,协调解决问题的力度不够。

  (二)投入不足、治污资金缺乏。

  河库制工作资金投入仍以各级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单一,没有其他投融资渠道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河库环境治理和保护。目前河库治理资金缺口大,缺乏专项工作经费。

  (三)群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河库污染治理不彻底。

  我镇还有少部分村民对破坏水资源的严重性认识不够,生活垃圾乱倒,侵占水域等现象未彻底根除;我镇水库众多,工作量大,河库长制办公室人员配备不足,工作效率不高,存在疲于应付现象;考评考核未严格落实,对违法行为打击处理力度不够,部分水库仍然存在投肥养鱼现象,水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四、几点建议

  1、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资金投入。

  部门与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联系,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河库长制工作资金投入,确保河长制工作各项工作任务得到落实。

  2、继续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政务平台、微信、电视等媒介,加大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让河库长制工作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保护河库的良好氛围。

  3、加强河库巡查,完善工作制度。

  针对xx镇河库长制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动员,再部署,查漏补缺;完善巡查制度,制定巡查人员每周上报等形式,统筹部署镇级河库长的巡查工作,使镇级河长巡河工作规范、有序、按时开展,全面履行河库长职责。

  4、加强监督、考核工作。

  建立建全河库长制度,将河库长制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并严格考评考核。河库长办公室定期向社会公开河库长制相关信息,通报河库长履职不到位、河库管理保护中的突出问题,将工作进展情况纳入村支部年终考评,同时作为次年河库管理、环境保护类项目资金安排的参考依据。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既是一项惠民工程,更是一份责任担当。我们将严格坚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对准目标,积极推进,使我镇河库水环境得到明显改观,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河库长制工作成果,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格局。

  河长制调研报告 4

  文明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赋予了中国特色的时代内涵。今天所讲的文明城市主要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市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而文明城市称号则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一个城市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和城市品牌。早在1898年,梁启超就在《文明之精神》一文中写道“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所以说文明创建不是一项单一的创建工程,而是牵涉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如何让文明创建统揽各项经济社会工作

  (一)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1.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制化进程。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法制保障机制,将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而法制建设是实现这一工程的根本保障。

  (1)加强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相关知识,增强市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观念,引导市民自觉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好环境资源。

  (2)出台必要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制定有关生态保护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等,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的责任。

  (3)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对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责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4)加强管理与监督。将生态建设纳入人大、政协执法检查和监督视察工作日程,坚持走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相结合的道路,加大环保的监管力度。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绿化是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1)城区绿化景观建设。扩大城市出入口的绿化规模,优化植物配置,营造有特色、有规模的绿色景观,成为展示城市形象、城市活力和魅力的窗口;广泛开展城区绿化广场、公园、绿色居民小区、绿色社区、绿色校园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绿化档次和水平;依托城区现有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保持原有地形地貌,保护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形成市区开放、循环的环境和景观系统。

  (2)工业区、老城区和边缘居住区的绿化建设。增加绿化面积,大幅度提高植物密度,利用规划手段调整绿化资源配置,增加财政投入,对公共绿地、道路和居住区的绿化建设给予支持。

  (3)城郊大环境建设。按照生态需要整合城郊防护林、经济林、生产林地以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范围,划定绿线、确定指标和实施计划;同时要根据季风变化和污染源、污染程度、污染类别情况,优化植物配置,最有效地发挥生态功能。

  (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1、更加注重“结合”机制的建立。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文明创建和社会管理工作,促进两者有机结合,形成基层文明创建与社会管理工作“同策划、同部署、同监督、同考核”的结合机制。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纳入创建考评达标项目,在工作中推进、在考核中体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共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级党政“一把手”应亲自抓、负总责,推动基层文明创建和社会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各级文明办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协调各方形成基层文明创建和社会建设工作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形成一个“社会管理人人参与、文明创建你我共创”的良好局面。

  2、更加注重活动载体的建设。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载体作用,进一步强化各社区服务中心、卫生院、道德讲堂等文明创建的品牌活动和平台建设,使其共同服务于文明创建和社会建设,更加反映文明创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共同特性。进一步拓展创建活动内涵,丰富创建活动形式与内容,使精神文明创建过程成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目标责任制,抓好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等工作,深入开展文明社区、文明窗口、文明单位、文明市民等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质量,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力提升社会管理的水平。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科教作为生产力中最积极的因素,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动力。

  (1)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坚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各类优秀人才的培养。

  (2)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充分发挥电大、普通高校等教育阵地的作用,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3)改革用人机制。进一步营造利于人才引进、稳定、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完善人才绩效考评机制,造就一个能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4)加快文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多种改革途径和办法,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管理。

  河长制调研报告 5

  大姚县三岔河乡荞苴村委会是州统计局的是“四群”教育工作联系点,近年来,在州、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扶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全村社会和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实情,摸清底数,掌握荞苴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困难,进一步做好扶贫帮困工作,近期,我通过入户走访、村领导班子座谈、自己驻村亲身体验等方式,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理清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荞苴村贫困的原因和如何脱贫致富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荞苴村隶属大姚县三岔河乡。地处三岔河乡南边,距三岔河乡政府驻地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大姚县城58公里。东邻白泥田村委会,西邻背阴地村交界,北邻三岔河村委会。辖里村、河边、外一、外二、三龙树等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64户,有乡村人口610人,村党总支一个,村支部5个,其中党员有35人,女性党员5人。

  全村国土面积19.02平方公里,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7.80℃,年降水量650-750毫米,适合种植粮食、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974亩,人均耕地1.59亩,林地23483.2亩,共有经济林果地810亩。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9.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37元。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民风淳朴,适宜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经济状况

  荞苴村主导产业农业,经济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所限,农户以烤烟,核桃、花椒、水稻种植为生,也是经济收入重要来源,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通过国家近年来对“三农”的大力扶持,村民基本上都已经达到温饱水平,但是村民普遍缺乏发展意识和市场观念。基础设施逐步加强。随着国家对三农加大投入,自然村道路硬化得到改善,饮水工程成效明显,保证了村民喝上安全的自来水,沼气和太阳能补助加大,农户用上清洁环保生活能源,针对荞苴村实际情况,我局积极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他们帮助。逐步改善了交通,卫生,教育和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影响农民增收的几个因素

  (一)村民的思想观念落后。

  由于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全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导致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温饱无忧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在文化素质方面:目前,全村610人中,文盲有64人,占总人数的10.62%,小学文化程度397人,占总人数的65%,初中文化程度110人,占总人数的18%,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27人,占总人数的4.45%,大专文化程度仅有12人。由于知识匮乏,村民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二)精神文化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没有的村文化活动场所,主要还是观看电视为主,农闲后相互的串门聊天,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仍须加强。荞苴村设党总支部1个,下辖村民小组党支部5个,共有党员35人。从调研情况看,基层党组织健全,村组党员干部吃苦精神强,在带领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上还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多数党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当前,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相当微薄,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作用的正常发挥,村组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产业单一且培植新产业难度大。一是荞苴村的经济收入烤烟种植。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9.5%来源于烤烟,烤烟已成为全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它的经济林果核桃,板栗,花椒,种植过程中科技含量低、科学的核桃嫁接技术掌握不够好、中耕管理不到位、集约化经营刚起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较为突出,壮大核桃产业任重道远;二是受地理环境的制约,除核桃种植外,还可种植花椒、板粟、华山松等,但受地势和水资源的制约,想形成规模难度非常大;三是缺乏养殖技术。近年来,县、乡党委政府均鼓励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荞苴村也有不少农户作过尝试,但由于养殖技术和品种改良等问题,养殖大户少。四是剩余劳动力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受自身素质和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村民文化水平低,科技素质差,缺乏竞争力,在非农领域就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加之一些人安于现状,外出务工怕吃亏,减少了增收的机会。

  四、发展思路和几点建议

  近年来,三岔乡党委政府就全乡的发展提出了“一园四区”的工作思路,荞苴村委会烤烟、畜牧业、优质粮食种植的实际,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荞苴村的实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着力夯实基础,筑牢发展根基。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素质。让“学习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成就未来”的思想扎根群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特别是在县、乡政府关心支持下,对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农村家庭给予一定的助学补助,真正让学生安心读书。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争取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村庄道路硬化,房屋亮化成效明显。

  3、发展文体卫生事业,提高健康水平。建设村组文体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文体活动场所。

  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新村。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村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以捐赠扶贫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二)壮大林果产业,实现“三棵树”富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荞苴村地处山区,“三棵树”种植已初具规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三:

  1、要提高科技种植含量,聘请专业人员为群众开办经济林果植培训班,力争每个村民小组有3-5名种植辅导员,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育苗、移栽、嫁接、防病、施肥等环节上下功夫,不断改善经济林果的生长环境,努力使经济林果种植产量增收、品质提高。

  2、要发动群众自建蓄水池(窖),解决经济林果灌溉难的问题,改变靠天吃饭的历史。

  3、要通过双向互动,促进产品流通。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荞组村经济林果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扩大销售渠道、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引导扶持经营能手带头组建联合销售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带动实现产业富村,同时,鼓励和倡导群众因地制宜发展魔芋、反季节蔬菜、中草药的种植,在每个村民小组扶持培训1-2户黑山羊养殖专业示范户,特别是要大力推广种植花椒,把花椒作为具核桃之后的重要收入来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强村。

  1、开展校村合作,主动与大姚县职业学校联系,选送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优秀青年参加果树、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学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

  2、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等活动。每年有计划地邀请专家为村民开展培训50人次,使每个青壮年劳动力平均掌握1~2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四)完善组织机制,强化支部带村。

  1、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和落实《村民公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责任。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为契机,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建立完善“一制三化”(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员干部“两带三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责任,全面开展“三项培养”(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村组党组织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争力。

  (五)整合各项资源,发挥群众集体智慧兴村。

  1、充分相信群众的凝聚力,创造力,把资源转化为资产,把资产转化为资本,荞苴村林地多,随着林权制度改革后,各家各户都有一定的林木资源,可以采取用林权抵抵押贷款,化解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

  2、运用金融杠杆作用,突破产业调整结构资金不足的瓶颈,上级对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少,加之群众对金融认识起点低,观念弱,不会运用现代融资工具,不会用别人的钱,用下代人的钱,用上代人的钱去发展自己的产业,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农民群众努力劳作,手里面也有大量的存款,只会存入到银行,获取利息,而急需发展调整产业的农户苦于不有钱,可以不出村在农户直接融资,适当高于银行利息,形成良性循环,解决农户发展产业资金不足的现实。

  3、搞好土地流转,发挥土地使用效率,由于老龄化加快,“农转非”政策习贯彻执行,进城务工的增多,而造成土地闲闲置,而一些种植大户苦于没有土地,搞好土地流转,形成规模效应,就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产出效应就会增大,出租土地的人可以收获一定土地出让费,同时也可以到出租土地上打工增加收入。

【河长制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河长制述职报告01-11

河长制述职报告(精选14篇)06-09

河长制工作总结03-01

河长制工作计划07-21

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报告10-14

河长制工作计划范文07-21

河长制工作计划通用02-01

乡镇河长制工作汇报03-07

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总结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