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成为了一种新兴产业。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1
xx能源公司工会按照根据上级工会《关于开展新时期工人队伍状况调研的通知》文件要求,组织调研小组深入基层,对公司工人队伍状况进行调研,掌握、了解工人队伍建设状况,统计工人队伍建设需求,全面掌握该公司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概况。
xx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能源公司)始于1980年开发建设的宝日希勒煤矿,2005年12月并入神华集团,属国有控股,社会法人、自然人参股的股份制企业。现有生产矿一号露天煤矿,国家核定产能3500万吨/年;
正在办理核准前期审批手续的二号露天煤矿,设计生产能力1000万吨/年。有两套地面生产系统,煤炭破碎能力5000吨/小时;
23公里的自备铁路专用线与国铁滨州线接轨,运输能力3000万吨/年。截至xx年末,公司资产总额72亿元;
公司在册员工2361人,下设14个机关部门和8个二级单位。
二、加强工会组织建设,提高工作水平。
xx能源公司工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作为稳定职工队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先后建立健全了女工委员会、职工之家、职工书屋等工会内部组织。职责分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同时,不断健全完善制度建设,健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民主管理、职工帮扶、劳动保护等规章制度,并在确定工会职责范围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和规范工会工作程序。全面落实上级公司工会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工会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女职工保护条例》《劳动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近年来,xx能源公司在上级公司的正确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部门的安全标准要求,加大安全生产投入,确保安全生产。改善工作环境,减轻劳动强度。基本完成班组长及以上员工的学历培训工作。
三、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稳定员工队伍,切实搞好安全生产环境,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安全生产环境,做为稳定员工队伍的必备条件来管理。安全生产条件抓不好,员工工作时就不忘初心,会产生恐惧心理,造成恶性循环。改善工作环境,一方面从投入中加大力度,购买新设备,推广新技术,减轻员工劳动强度,并依靠新技术来预防事故灾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加强员工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严格操作规程作业,抵御危害发生。持续坚持厂务公开不断线。
重视劳动保护,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职工劳动保护政策及规定,每年按规定发放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建立完善相应台账,确保为职工生产作业过程提供安全保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积极开展职业病健康检查,对职工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和定期职业病检查,检查费用均由公司承担;
建立健全劳动保护监督检查网络,定期组织开展劳动保护监督检查,促进劳动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广大干部职工劳动保护权益不受侵害。
四、强化职代会制度,促进企业民主管理。
xx年上半年,工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及职工代表团组长会议4次,广泛征求职工代表意见和建议。以职代会为载体,向职工公开年度各项经费使用情况等事项,公开接受职工代表审议;
各生产区队对职工每班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每天在区务公开栏公布,使每个职工对自己及其他职工每班工作完成情况有了全面了解,月底按照职工得分情况兑现工资,增加了工资分配的透明度。制订了《厂务公开实施细则》,对厂务公开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厂务公开的工作标准,监督和考核办法等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切实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常规化。坚持每季度对基层单位厂务公开工作进行检查评比,充分保障了广大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加了企业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利用宣传栏、召开座谈会、文件等方式实行多渠道、多层次的厂务公开,对公司的经营情况,发展规划,重大问题的决策,职工养老保险,工资福利,各项费用支出情况,目标责任书的制定签订考核情况,职工考核结果,民主评议领导班子方案、程序、方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公布,使公司管理工作做到了透明公开,充分调动了职工积极性。
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xx能源公司企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理念,把职工的小事当成企业发展的大事来抓,从职工的切身利出发,积极办实事、办好事,解决职工在生产生活上的难题,最大限度地满足职工需求,大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劳动关系和谐。
一是关心职工,满足职工物质需求,增强职工视企为家的归属感。该公司以每年一次的职代会为突破口,围绕职工衣、食、住、行等问题,积极向职工承诺办实事、办好事,为职工修建篮球场、文体中心等形式,积极为职工打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持续开展“面、心、实”活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密切与职工群众联系;做好困难职工救助、金秋助学、健康查体等工作,职工群众在工作中、生活中有心事、难事、烦事可以向女工委、工会、甚至公司反映,在不违反规定的情况下,公司工会能解决的一定竭尽所能地去解决,为广大职工排忧解难,解决后顾之忧,增强了员工的以企业为家的归属感,形成与公司一起度危求进、攻坚克难的浓厚氛围。
二是加强职工教育,提升综合素质。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广大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应对挑战,适应形势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工会为职工书屋配置电脑,不断增加图书品种及数量,充实职工书屋内容,切实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求多读书,读好书,作好读书笔记,不断提升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以岗位练兵为抓手,深入开展岗位练兵、导师带徒等日常活动,强化员工劳动技能,调动广大员工学技术、钻业务、练本领的主动性、积极性,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
三是充实职工精神需求,营造积极向上态势。xx能源公司每年开展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乒乓球、篮球、象棋、跳棋、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同时,以每年的“安康杯”竞赛活动、“安全生产月”活动及各类安全主题活动为契机,创新开展各类群众性安全文化活动,在不断增强职工安全意识的同时,给员工带来愉悦和关心,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职工的情操、调节职工的情感和心理,从而消除忧郁感、孤独感、失落感,让职工不仅生活上富裕,而且工作中开心,精神上愉快,增强职工视企为家的幸福感。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2
xx经济开发区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自xx产改工作布置以来,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积极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推进产业工人队伍的改革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举措
近年来,随着xx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xx年底,开发区从业人员11万人,据粗略估算,产业工人约7万人。
为确保产改工作高效推进,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职工队伍状况调研,就职工生产生活情况、思想状况、技术技能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走进30家规模企业,走访2000余名产业工人,与50余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座谈,经过走访调查,对开发区产业工人队伍大致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增强了方案制定的针对性。
开发区工会以六个方面重点任务为指引,整合工会传统项目和创新项目助力产改工作。依托眼镜和汽车零部件行业工会优势,开展劳动技能竞赛2场,所辖企业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技能比武30余场,参与职工2万余人;
开展“送培训进企业”活动,为3000余名产业工人开展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心理健康等方面专业辅导讲座;
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依托,开展“劳模双创双提升”工程,以劳模党支部带动产业工人提素质、增技能、增党性;
拓宽困难职工帮扶模式,为困难职工提供就业岗位、技能提升、资金扶持等方面的帮扶;
抓紧抓实非公企业模范职工之家创建工作,为职工创设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流通渠道不够通畅。开发区产业工人总体上实现向上流动的比例较低,晋升空间相对较小,其职业发展和晋升空间受工作经历、技能水平、社会制度等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大部分产业工人还聚集在建筑、餐饮、销售等技术含量低、粗加工的领域,上升到高级技术、管理岗位很难。
二是培养方式不够系统。无论是企业,还是开发区总工会、劳动所组织的一些培训,其内容仍不能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的需求。除了部分大中型企业有比较完善的学习培训制度外,很多企业只重视企业经营管理,对职工提供教育培训机会不多。企业考虑到自身的成本与职工的流动率较高,往往不肯请专业机构对职工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
三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和工会开展专门技术工人评比表扬活动,产业工人在各级各类劳动模范和先进代表等评选中的`名额比例尚有一定提升空间。一些企业缺乏技工人才培养的计划、管理和激励等相关措施。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职工拿到高级资格证书后不仅要提高工资待遇,还有可能出现跳槽现象,造成人才流失等等。
三、推进产业工人队伍改革建设的思考
一是形成重视产业工人的良好社会环境。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专栏等宣传方式,深入持久地进行先进产业工人事迹宣传,组织劳模事迹报告团深入单位、社区巡回宣讲。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相关制度的落实,改善他们在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状况,提高他们在就业区域的稳定性。
二是完善落实推进产业工人建设的相关制度。完善技能人才形成、晋级、使用、管理等相关政策,为促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引导企业创新职工成长模式,通过设置技能、级别、职务发展等多个通道,为职工成长成才提供广阔空间。
三是建立健全产业工人发展的工作机制。坚持开发区党工委统一领导,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形成系统设计、整体谋划、协同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生动局面。构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体系,发挥技能竞赛引领作用,加大创新创效扶持力度,建立网上学习机制,拓展产业工人能力提升载体。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力度,规范使用农民工用工管理,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篇3
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为促进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副主席郝德恒同志带领下,深入渠县、宣汉、通川区和市本级相关文化单位、企业,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状况
全市目前文化队伍共有xx人,其中:文广系统xx人、社会科学界会员xx人、各级文联机关及会员xx人;本科以上学历占x%,副高职称以上占x%;xx岁及以下人员占x%,xx岁以上人员占x%;具有一定声望的专业戏剧编剧、曲艺作者、舞美编导xx余名,民间艺术大师x人(其中国家级x人、省级x人),非物质文化艺术传人xx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xx人。在文联所属协会会员中,有国家级会员xx人,省级会员xx人,市级会员xx人,县级会员xx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x万余人,文化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数量不详。
二、问题成因
总体看来,在各级党政的重视下,全市文化人才近年来虽数量有所增加、质量上有所提升,但与建设“文化强市”对文化人才的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
(一)人才培养培训不到位。一是抓好文化人才培养培训的氛围不浓,政策支持不够,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基金。对发展潜力大的可塑文化人才没有在遴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各文化部门、单位由于受经费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对业内人才的培训几乎为零,即使有也多数以会代训,存在层次较低、针对性差等问题,导致文化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流于形式,考核、管理不严。其原因是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决策层面,存在重设施、轻人才的现象。在管理层面,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
(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年龄结构看,文化队伍总体年龄偏大,特别是乡镇文化站人员平均年龄在xx岁以上。一些学科和专业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xx岁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比重很小。民间文化艺术人才中,年龄在xx岁以上的占比达xx%以上。从专业结构看,戏剧、舞台艺术、文化经营管理、网络技术、图书情报信息等专业人才十分紧缺。大多数文化单位存在编制满员而专业人员短缺的现象。市艺术团由于缺乏创作、编导、主演、主奏人员,致使难以推出新剧目及精品剧目。市文化馆因为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力量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全市文化产业经营者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经营理念和手段落后,复合型人才、新型产业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打造出知名文化企业,原创动漫项目也处于空白状态。从知识结构看,有的学科和专业人才学历层次偏低。全市文广系统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仅占%。文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人事体制和编制所限,需要的人才进不来,非专业人员出不去。二是文化专业人才少导致仅有的专业人才工作繁忙、疲于应付,难以进修深造;文化部门、单位只有依靠仅有的专业人员应付工作,难以实现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更无心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人才分布不均衡。调查显示,我市传统文化人才所占比例远多于现代传媒和文化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且文化人才大多数向市本级和县级聚集,乡镇、村级为数甚少,多数乡镇甚至没有文化专干从事相关工作,对于开展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活动十分不利。原因是我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投入不足,造成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留不住人。
(四)精英文化人才匮乏。一是“先天不足”。全市文化人才队伍来源较杂,科班出身少,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不高。二是“进人难”。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自己培养的人才又难留住。一些有发展潜力、小有名气的人才觉得在市上工作发展空间小,没奔头而往往选择离开。三是“大师”少。在全省或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较少,大师级文化领军人物不多,导致达州文化难以跨越地域界限,走向全省或全国。因编剧、导演、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大师级本地人才缺乏,开展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还得到外地雇人。报业、广播电视缺乏宣传
策划人才,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中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文化建设急需的领军人物、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能力强的复合性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主要症结在于人才培养、使用、引进机制不健全。
(五)管理人才不足不强。我市文化管理人员多数是由行政单位调入,真正懂文化管理的人才较少。特别是大部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主要负责人还没到位,执法人员到位缓慢。省编办核定我市执法事业编制xx名,目前只到位xx人,现有执法队伍中不具备执法资格的xx名工勤人员因各种原因不能分流,直接影响文化市场培育,特别是文化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文化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主要原因在于管理体制不顺。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作是第一工作”的理念,成立市文化人才建设领导小组,把文化人才建设纳入人才建设总体规划和重点工作范围,对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定期研究、切实解决。认真落实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文化人才建设制度,并把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对人才管理部门和文化单位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形成齐抓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浓厚氛围和工作机制。
(二)摸清家底,建全队伍。一是在全市开展文化人才普查工作,建立文化人才资源信息库,全面掌握全市文化人才动态情况。二是加大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力度,配齐配强乡镇(街道)文化工作专职人员。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促使我市文化人才总量增加、结构合理、平衡发展。三是加快文化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尽快完成市、县综合执法队班子配备,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文化综合执法人员,保证执法工作正常开展;按川编发〔xx〕xx号文件第三条规范人员管理之规定,切实安置好全市文化综合执法机构现有xx名工勤人员。
(三)加强培养,提升素质。一是抓紧引进和培养一批善于开拓文化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文化“走出去”以扩大影响的典型人才,为达州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培训。全面推进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挂钩。通过对乡村社区群众文化人才实行从业资格认证和聘用制度,提高其公共文化的服务能力;通过举办各类特色文化节庆活动,让中青年文化工作者承担文化重点工作、重大课题项目,采取下基层采访、演出、体验生活和外出参加各类赛事活动等让中青年文化人才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通过与名人合作、跟大师学艺,培养一批地方文化名人和大师。采取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民间文化人才,延续传统文化项目的传承。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文化人才机制。支持全市文化单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鼓励四川文理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和中职学校开设文化创意、影视制作、传统工艺美术等专业,支持学院与文化企业、园区合作建立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四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文化工作者成为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高尚道德品行和人格操守的示范者。
(四)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一是创新人才观念。遵循文化产品创作和文化人才成长规律,珍惜、爱护、用好文化人才,创造宽松包容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文化人才集聚效应。二是继续开展“德艺双馨”文化名人评选工作,努力培育、包装在全省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协调各新闻单位,对文化领域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和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宣传。积极做好中央、省、市各级各类奖项的推荐选拔,对获奖者进行大力宣传,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加大对重要创作成果的展示力度,每年对全市书画、摄影、戏曲剧本、小说散文、歌词歌曲、动漫动画等文化艺术创作进行汇总梳理,对优秀作品通过书画展、专场汇报演出、作品研讨会等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推介。
(五)加大投入,提供保障。一是完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投入机制,确保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在文化建设资金中设立文化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扶持、激励等,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设立文艺创作政府奖(如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等门类的政府奖),用于奖励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有重大突破、文艺创作上有重大成果、经营管理上实现较高经济社会效益的拔尖人才。三是设立民间文化艺术发展保护基金,对优秀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予以适当奖励,对一些缺乏市场、濒临灭绝的民间文艺项目和艺人进行必要的扶持。四是拓宽人才项目经费筹措渠道,探索多元化投入办法,鼓励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构建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六)完善机制,强化管理。一是建立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在选人上不拘一格大胆选拔,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缺编,一律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人才,提升专业技术人才在文化队伍中的比例。在用人上放心放手大胆使用,特别是对有实践经验和突出成绩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加压加担,让专业人员提拔使用有机会、职称晋升有岗位、干好事业有奔头。二是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把文化领域人才引进纳入“千名硕博进达州”人才计划范围,重点引进文艺名家、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用待遇、事业、感情留住人才。三是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引入多元激励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鼓励劳动和创造为目 的,加大对人才的有效激励。注重事业激励。积极为文化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业绩提供舞台,让他们在事业上有奔头,有成就。注重薪酬激励。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让人才价值在劳动分配中得到充分体现。对特殊专业岗位上的优秀拔尖人才,在现有事业单位薪酬框架基础上,探索建立优秀文化人才社会化聘任制度,并提供市场化的薪酬福利,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注重荣誉激励。通过评奖、授予荣誉称号等多种方式,激发文化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注重情感激励。在政治上引导、工作上重用、政策上支持、职称上优先、生活上关心,以情感人、以情留人,使人才真切的感受到达州的温暖,从而更加自觉地投入工作。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使人才在公平、合理、有序的环境下流动。完善流动人才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人事代理、资格认证等制度,消除其后顾之忧,使这些人才能够在相对完备的社会保障条件下有序流动。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调研报告(通用5篇)11-18
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5-18
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03-27
基层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16
师资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18
医疗队伍建设调研报告11-23
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2-01
政法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1-07
职工队伍建设调研报告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