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精选6篇)
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1
农业是乡村的核心产业。提升壮大农业产业,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县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要实现农业产业兴旺还有较大差距。
一、农业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是新兴产业有发展,但市场效益尚不明显。以XXXX等中药材和XXXX等经果林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在地面积已达XXX万亩。但由于精深加工载体不强、市场营销存在短板、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管护力度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新兴产业的市场效益尚不明显,甚至存在半路“夭折”的风险。
二是传统产业有投入,但后续发展缺乏扶持。近年来,在辣椒、莼菜、黄连等传统优势产业中虽有投入,但由于财政实力弱,对农业产业的扶持本就“心有余而力不足”,又因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着重发展新兴产业,导致传统优势产业的政策资金扶持缺乏连续性。到2021年底,预计全县XXXX面积已缩减至XX万亩、XX万亩和XX万亩。
三是畜牧产业有基础,但风险抵御能力较低。全县以XXXX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发展稳定,到2021年底,预计全县出栏生猪XXX万头。但随着国家对畜禽防疫和生态环保要求的提高,我县畜牧业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健全、动物防疫体系薄弱、经营者环保意识淡漠等问题日益凸显,加上产业链条延伸不够、科技创新能力欠缺、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原因,导致畜牧产业抵御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四是三次产业有融合,但产业链条延伸不足。近年来,全县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一二三”产业有了一定融合。但农业“接二连三”成效不明显,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产品精深加工起色不明,农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依然十分突出。以“观光、采摘、赏景”为代表的休闲农业模式普遍雷同,缺乏核心竞争力。乡村民宿品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民宿软硬件设施较差,缺乏规范化管理。
二、提升壮大农业的建议
(一)区域品牌规范化,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一是严准入。全面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农产品全流程质量溯源体系,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选择市场竞争力强,差异化优势明显的产品重点推广。二是强监管。完善公用品牌使用标准规范,对已有的产品品牌采取商标授权的方式,严格准入、规范使用、统一推广。对入选的产品品牌实施跟踪服务,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精准指导,进一步提升品牌竞争力。三是重推广。线上加大与各大电商平台合作,设立品牌专营点,扩大品牌影响力。线下对接大型商超,设立专柜及体验专区,打造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商互联平台。
(二)资金扶持精准化,统筹产业梯次发展。一要聚焦拳头产业。进一步整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集中有限的资源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让“好钢真正用在刀刃上”。二要发掘潜力产业。在已发展的新兴产业中挖掘符合我县农业实际、具有较高市场潜力、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的优质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力争将其发展成为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三要争取政策支持。在中央、市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中找机遇,努力将我县农业产业纳入全市扶持重点,在农产品加工建设用地指标、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三)畜牧产业标准化,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一要转变饲养方式。减少散养数量,实现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持续推动标准化、生态化的养殖基地建设。二要推进产业升级。不断提升精深加工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畜产品加工体系的形成,招引更多优秀的畜牧企业投资,加快畜牧产业化进程。三要加强行业指导。建立养殖业主与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关系,帮助指导养殖业主树立防疫意识和环保意识,更好抵御疫病灾害风险和政策市场风险。
(四)三产融合深度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一要强化科技支撑。围绕农业产业需求,建立以“产业发展为支持、科技创新为动能”的产业发展体系,强化优良品种培育推广,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二要精准招商引资。聚焦重点新兴产业和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集中打造“产研加销”的全产业链,提高优势农产品附加值,为农产品闯出一条“活路”。三要深化农旅融合。深度挖掘特色,差异化、精品化开发农旅项目;对标国际知名的莫干山民宿发展模式,尽快制定我县民宿发展规划,完善制定民宿行业标准。
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2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产业振兴居首位,产业兴百业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实现产业振兴,应走产业绿色高端、产品生态安全、农商文旅融合之路,形成农工科贸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新局面。新时代我县产业振兴重点是: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新六产、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化农村改革、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等六大任务,包括15类工程78个项目。为实现产业振兴,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引领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根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四年成体系”的创建要求,将金乡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成技术装备先进、资源要素聚集、经营规模适度、一二三产融合、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和农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18年,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80%。2019年上半年,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完成100%,确保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完成验收,全力打造新时代金乡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样板区。
坚持高标准完善规划设计,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建设:一是围绕大蒜产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动科研、生产、加工、休闲、旅游、服务等产业实现集聚集群发展;
二是强化政策配套,整合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三是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重点建设大蒜绿色种植基地、蒜都国际中心(包括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大数据中心、电子拍卖交易中心、会展会议中心、中试及孵化基地等)、农业主题公园、院士专家大院、冷链仓储物流、大蒜精深加工等。
1.大蒜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建设万亩大蒜绿色标准种植基地,提升基地基础设施水平,配套完善基地内机耕路、机电井、排水沟、桥涵闸及防护林网,新增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等设施设备,推广大蒜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包括有机肥替代化肥、降解地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2018年,完成7000亩高标准农田升级改造,500亩核心区内金城路两侧绿化、沟渠完成改造提升,基地管理中心完成主体。
2.加快大蒜精深加工科技转化。开工建设大蒜科技研发中心,促进科技信息、高端人才、优质资源等现代生产要素向产业园集聚,重点对金乡大蒜的良种繁育技术、高效种植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大蒜种植加工机械设备等进行集成创新与中试转化,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在金乡大蒜全产业链上的集成应用,进一步巩固金乡县大蒜产业的国际霸主地位。
3.提升完善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对现有国家大蒜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建设大蒜大数据中心、电子拍卖交易中心、大蒜冷链仓储物流基地,提升金乡大蒜存储、流通、交易能力,改变现有交易模式,完善信息发布、电子交易、商品展示、电子结算、大数据应用等功能,巩固金乡大蒜价格中心、交易中心的地位。
4.建设国际蒜都中心。加快建设国际蒜都中心,包括会展会议中心,研发、中试及孵化基地,大蒜博物馆、大蒜主题广场、生态餐厅、体验中心、产品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大院等项目,提高金乡大蒜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传播大蒜康养文化、展示世界蒜都新形象。
5.建设世界蒜都小镇。不断拓展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把大蒜产业发展融入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以宏大集团、东运集团等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大蒜科研板块,以产品展销、电子交易、国际商贸为核心的冷链物流板块,以张翟村“江北水乡”民俗旅游景点、鱼山堌堆遗址公园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板块,以鱼山社区为核心的生活居住板块。建设成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特色小镇。
6.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整合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和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吸引、撬动各类金融和社会资本,探索成立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培养引进管理、融资、建设、科技等专业人才投身产业园建设,探索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共享机制,真正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产增收和增效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产业园发展成果。(牵头单位: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农业局、县网络经济发展局、县国土资源局、县规划局、团县委、县供销社、县农安办、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县商务局、商贸物流区、食品园区、鱼山街道)
二、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
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全县各类瓜菜面积达到150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规模达600万只(头),生态渔业养殖总产量达到4900吨。
7.不断巩固金乡大蒜霸主地位。一是2018年启动建设海尔cosmo大规模定制平台(cosmoplat),金乡智慧农业示范园(优质大蒜种植基地)、大蒜及制品品牌认证体系、大蒜诚信体系、大数据平台、全流程物联网追溯平台,创立海尔互联农业工厂模式,制定和实施严格的优质大蒜种植标准。推进大蒜标准化种植,建设35万亩绿色大蒜种植基地。二是提纯复壮大蒜品种,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00亩,实现大蒜异地换种突破2万亩,金蒜九号推广面积1万亩,组建大蒜种质资源库,完成50个大蒜品种收集及品种种植展示。三是实施土壤改良和整治工程,加强与中国农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所合作,研究制定大蒜重茬问题治理方案,开展治理试点试验,逐步解决大蒜重茬问题。四是持续深入开展大蒜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工作,2018年落实大蒜目标价格保险面积30万亩。探索开展蒜薹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工作,年内推进蒜薹目标价格保险试点面积10万亩。五是高标准办好大蒜节会、大蒜产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和中国大蒜主产区政府合作会议。六是积极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团队与康富森深度合作,研制开发出大蒜精深加工的拳头产品。加快推进中蒜生物科技产业园、喜万年等项目建设,着力实现大蒜由食品向保健品和药品延伸,提升大蒜产业附加值。七是依托济宁内陆港,加快推进海关和商检实体化运作,发挥报关、报检、熏蒸、堆场及仓储等功能,融入青岛港多式联运内陆港新模式,改变原有的单一陆路运输模式,真正实现就地报关、就地商检、直达港口装船。以大蒜产业的全面提档升级,持续打造“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金质名片。(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网络经济发展局、县物价局、县商务局、食品园区、商贸物流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8.做大做强后续主导产业。一是提升辣椒产业。筛选高辣度、早熟、抗病性强的辣椒新品种并示范推广,拓宽辣椒品种种类。年内推广辣椒新品种8个,逐渐形成线椒、朝天椒、菜椒等不同种类的辣椒系列产品,示范推广辣椒蒜后大苗移栽技术、辣椒化控技术,为大蒜机械化收获和辣椒稳产高效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壮大食用菌产业。科学合理规划,加强资金扶持,引进食用菌新品种,搞好科技研发,扩大订单种植面积,实行多元化栽培,增强抵抗风险能力,同时向干品产品发展,延长产品储运期。以盛耀光伏园为中心,栽培羊肚菌、香菇、鸡枞菌、金针菇、双孢菇等,建设食用菌产业园。年内计划食用菌主栽品种达到10个以上,建成菌种加工厂5家、食用菌产品初加工场1家、逐步建成凯盛食用菌市场。三是巩固棉花产业。通过棉花生产耕作技术的创新试验,推广大蒜/棉花‖辣椒、大蒜/棉花‖西瓜、大蒜/棉花等适合鲁西南棉区绿色、生态、高效的作物种植模式。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食品园区管委会、县商贸物流园区管委会、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9.大力培植后续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金谷、白梨瓜、葡萄、芹菜、甘蓝、草莓、火龙果、山药、中药材、特色水果等作物,打造镇街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形成马庙金谷产业园、胡集白梨瓜产业园、化雨食用菌产业园、王丕芹菜产业园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园。充分发挥金乡街道葡萄、霄云镇早熟桃、卜集镇晚熟桃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推动苗木花卉、经济林建设规模化、产业化,年内新发展经济林2000亩以上,创建省市级林业专业合作社或林业龙头企业3家以上。加快绿色畜牧业发展,继续实施生猪、蛋鸡、百子鹅的良种扩繁推广项目,鼓励养殖场(小区)提档升级,创建美丽生态养殖示范场4处、市级生态养殖小区2处。支持峪口禽业、华源牧业、永利猪场、康华乳业开展无公害认证,建设一批无公害畜禽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省级标准化畜禽示范场2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新认证畜禽无公害企业2家。扶持壮大泥鳅、杂交鲟鱼和加州鲈鱼产业,发挥胡集丽水家庭农场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循环水高效设施渔业,年内创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处。(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网络经济发展局、县商务局、食品园区、商贸物流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0.开展两区划定发展粮油产业。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完成2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完成35万亩棉花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打造一批粮油示范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粮油产品供给。推进小麦粉、食用植物油、金谷、大米、杂粮等适度加工,大力发展全谷物等营养健康食品。推动地方特色粮油食品产业化,发展金谷、水稻、大豆、花生、马铃薯、杂粮、杂豆、木本粮油等特色产品。(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责任单位: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网络经济发展局、县商务局、食品园区、商贸物流区、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加快发展农业新六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出台《关于加快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实施方案》,在“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11.打造农产品深加工聚集区。坚持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开工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打造农产品深加工聚集区。一是积极开展农业新六产试点示范,年内完成宏大食品、鑫诺食品、京信合作社3个示范主体的试点工作;
二是通过落实责任、强化包保、分解任务、全程“保姆式”服务等措施,确保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年内开工建设济宁沃兰脱水蔬菜加工项目、稻香村食品集团(金乡)速冻肉食项目、腾骏祥蒲公英茶生物保健项目、金乡万兴蔬菜深加工项目、金乡天佳复合调味品项目、喜万年复合调味品项目、浩森生物甜菊糖苷项目等7个项目。(牵头单位:食品园区;
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财政局、县发改局、县供销社、县中小企业局、县科技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2.培育发展物流园大市场。完善流通网络,培育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扩建提升金恒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凯盛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一是启动山东金恒农产品冷链物流园二期工程,加快物流平台建设和大蒜价格体系建设。二是推进金乡凯盛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项目二期建设,实现年交易总额达100亿元,利税1亿元,为社会提供5000个商业机会和20000个人才创业岗位。三是完善金乡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建设,搭建中国大蒜大数据平台,研发大蒜大数据采集软件,建设数据机房。(牵头单位:商贸物流区;
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县农业局、县商务局、县网络经济局、县工商局、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特色种植和区位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一是利用羊山景区和金平湖景区资源优势,推进羊山镇休闲旅游区和高河街道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二是发展特色优质品种种植,建设马庙镇中医药产业园和卜集镇现代农业园区。三是借助王丕庄民俗博物馆、周冠五故居、莱河及翔舞湖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城市菜园为主的亲子农耕游,打造王丕庄乡村旅游观光带。(牵头单位:县文物旅游局、县农业局;
责任单位:县九湖五河管理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科技局、县工商局、相关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4.加快电商服务平台建设。整合优化县、镇、村三级电商体系,建设蒜通天下、鲜农等电商服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商,培育一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镇(村)。一是推进金乡鲜农电子商务物流产业园和金乡县蒜通天下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搭建新型电商服务平台,完善金乡大蒜线上交易系统。二是构建“淘宝村+示范镇”特色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霄云镇网络经济平台、鸡黍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兴隆镇电商创业服务平台等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推进淘宝村建设,筛选基础优质的镇村重点培植,建成1个淘宝村,促进名优产品宣传销售。三是做好电商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外聘讲师和培育自身师资力量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电商人才培养,打造一支“懂营销、留得住”的本土电商人才队伍,提升引领电商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牵头单位:县商务局;
责任单位: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商贸物流区、食品园区、县网络经济发展局、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四、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
完善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
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土壤修复、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等工程;
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品牌农业;
年内创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完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
15.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县、镇、村三级监管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实施赋码追溯,实行“身份证”式的标识管理,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程可追溯。年内建成1个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4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实现监管智能化。明确农产品监管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保障,建设县检验检测中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质量检测和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配齐镇街执法车辆、快检仪器等设备,配备村(居)食品安全协管员,常态化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抽检行动。全年样品定量检测不少于600个,定性检测不少于8000个,镇街监管机构定性检测不少于7200个,实现农产品监测全覆盖。制定农资经营门店标准化建设实施细则,规范整治我县720余家农资经营门店。(牵头单位:县农业局、县农安办;
责任单位:县检测中心、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食药监局、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6.推进农业绿色标准化生产。坚持绿色导向,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认真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使用总量;
深入实施“国家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项目,改良土壤,在全县范围内采集土样100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2万亩、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1万亩,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面积1万亩。开展地膜污染防治示范,推动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站,鼓励农民捡拾回收地膜,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强化“三品一标”认证标识管理,持续增加“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和品种数量,2018年力争达到认证面积42万亩,新增认证企业8家以上,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辣椒)标准化生产基地20万亩。(牵头单位:县农业局;责任单位:县畜牧兽医局、县水产服务中心、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7.强化品牌建设。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三大展会,力争获得3项金奖,擦亮金乡大蒜驰名商标金字招牌。加大各类经营主体商标发展帮扶力度,鼓励引导“马坡金谷”、胡集白梨瓜、“王丕芹菜”、兴隆“羊角蜜”甜瓜、司马镇长寿桃等特色农产品统一商标标识,持续扩大特色产业品牌影响力。引领制定金谷小米种植标准、检测标准、可追溯体系,形成“马坡金谷”著名、驰名商标,融合本地人文旅游资源,实现以第一产业为基础,联动第二产业,辐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扩大胡集白梨瓜种植规模和品种筛选,完成后史屯白梨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张庄合作社基地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省内品牌知名度。在李楼、祭田、袁洼等村开展“无公害”芹菜品牌建设,实现王丕芹菜的“无公害化”和“有机化”,制定青椒栽培技术标准,打造“王丕青椒”蔬菜品牌。依托东沟河现有的基础,建设以羊角蜜甜瓜为主的兴隆镇东沟河旅游观光采摘园。围绕张周胡村丰富园区景观和当地文化,建设司马镇张周胡长寿桃特色水果种植园。年内新增“金乡黑蒜”、“金乡辣椒”2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增涉农商标30件。
五、扎实推进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以完善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8.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探索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回头看,对未确权村实施销号管理,及时将新完成确权村数据上报至省;
加快确权数据纠错勘误,严格核实毁沟复耕确权现象,及时督促乡村抓紧纠正完善登记档案,处理县与县之间的接边问题,确保农村土地实现应确尽确,5月底前完成省数据汇交任务;
加强县级数据库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做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后续有关工作。
19.扎实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禁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禁利用农村土地违规违法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全面运营县、镇两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探索土地经营权等各类农村产权流转新模式,推进土地确权成果的应用,促进农村产权健康有序流转。为各类合作经营主体获得集中连片、规模土地提供一站式服务。
20.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信贷担保模式,实施“鲁担惠农贷”。县政府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县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领导小组,印发《金乡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全县各镇(街)开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建档立卡工作,各镇(街)经管站加挂鲁担惠农贷工作站牌子,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为符合条件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30%,担保费率1%-2%,积极筹集财政资金,为农业信贷担保经营主体进行贷款贴息。年底全面完成建档立卡工作,年度实现担保额度5000万元,培育一大批发展潜力足、前景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六、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1.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田生产水平。完成羊山镇2.18万亩节水灌溉项目,通过2018年度农田水利项目县验收。推进2018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马庙、鱼山两片区1.3万亩高标准农田,完成开挖排水沟、修筑管涵、新打机井、整修田间道路等水利基础设施工程;
推进卜集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0.9万亩,2018年完成项目工程量的50%以上。
责任单位:县农业局、县水务局、各镇政府、各街道办事处)
22.发挥平台优势,加速农科成果转化。一是发挥山东省大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乡县大蒜研究所及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平台优势,加快与中科院、山东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山东省葡萄研究所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建设“农科驿站”,根据特色农业发展情况,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济宁市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基础,按照“六个齐备”的要求,建设4-6个高标准农科驿站,通过聘请高校专家、民间土专家以及科技特派员常驻驿站提供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切实提高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2018年力争推广农业新技术20项、新品种30个,建设试验示范基地3处,拥有植保无人飞机40架。三是推进鱼山街道东运大蒜种质资源基地项目建设,建设500亩大蒜种质资源基地,与各大农科机构对接,收集优质品种在基地内种植,进行选择性培育,选育出更加优质的品种。四是推进王丕街道绿亨1000万株蔬菜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建设4480平方米连栋式智能薄膜温室。五是开展大蒜秸秆养猪技术研究推广,积极联系山农大专家,制定详细大蒜秸秆养猪技术实验方案,开展大蒜秸秆养猪新技术试验,科学论证大蒜秸秆养猪技术。
23.实施“智慧农业”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健全气象、病虫害等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推进海尔cosmo大规模定制平台(cosmoplat)金乡大蒜农业物联网示范平台及示范园项目,建设海尔cosmoplat金乡智慧农业示范园(兴隆镇优质大蒜种植基地)。
24.推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推动“两全两高”农机化发展。经济作物以大蒜、辣椒为主,以实施济宁市大蒜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为契机,引进推广大蒜、辣椒生产新技术、新机具,2018年新增大蒜、辣椒机具100台(套),适时召开大蒜机播、机收和辣椒移栽现场会。加强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示范推广,2018-2019年重点突破大蒜种收及辣椒移栽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到2020年基本实现大蒜、辣椒生产全程机械化。粮食作物以高效植保为重点,全面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3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近年来,我国农村创新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条较短、要素活力不足和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强引导和扶持。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与城镇化联动推进,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
市场导向、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
绿色引领、创新驱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
(三)目标任务。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熟,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产业扶贫作用进一步凸显。
二、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四)做强现代种养业。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推动种养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延伸拓展产业链,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加强生猪等畜禽产能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推进奶业振兴和渔业转型升级。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负责)
(五)做精乡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小宗类、多样性特色种养,加强地方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建设规范化乡村工厂、生产车间,发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业和绿色建筑建材等乡土产业。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林草局等负责)
(六)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鼓励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建设一批专业村镇。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国家邮政局等负责)
(七)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培育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县。(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林草局等负责)
(八)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支持供销、邮政、农业服务公司、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改造农村传统小商业、小门店、小集市等,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托幼、环境卫生等农村生活性服务业。(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邮政局、供销合作总社等负责)
(九)发展乡村信息产业。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加强国家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农业农村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邮政局等负责)
三、科学合理布局,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
(十)强化县域统筹。在县域内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发展,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和产品营销等平台。(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负责)
(十一)推进镇域产业聚集。发挥镇(乡)上连县、下连村的纽带作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以镇(乡)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支持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心下沉,向有条件的镇(乡)和物流节点集中。引导特色小镇立足产业基础,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等负责)
(十二)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支持镇(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农工贸专业村。(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负责)
(十三)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持续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巩固和扩大产业扶贫成果。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开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大型加工流通、采购销售、投融资企业与贫困地区对接,开展招商引资,促进产品销售。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贫困户进入大市场。(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等负责)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十四)培育多元融合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引导其向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等负责)
(十五)发展多类型融合业态。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推进规模种植与林牧渔融合,发展稻渔共生、林下种养等。推进农业与加工流通业融合,发展中央厨房、直供直销、会员农业等。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功能农业等。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林草局等负责)
(十六)打造产业融合载体。立足县域资源禀赋,突出主导产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创建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发展格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等负责)
(十七)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五、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增强乡村产业持续增长力
(十八)健全绿色质量标准体系。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制修订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新业态等方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统一的绿色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获得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拓展国际市场。(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等负责)
(十九)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整县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质量安全管理,推进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加快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级及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监管。(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等负责)
(二十)培育提升农业品牌。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鼓励地方培育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共创企业品牌,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产品品牌。(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等负责)
(二十一)强化资源保护利用。大力发展节地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型产业。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产能、列入国家禁止类产业目录的、污染环境的.项目,不得进入乡村。推进种养循环一体化,支持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等负责)
六、推动创新创业升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能
(二十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大力培育乡村产业创新主体。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联合攻克一批农业领域关键技术。支持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种业企业集团。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负责)
(二十三)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创新创业。创建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加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创新创业主体培训,提高创业技能。(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退役军人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负责)
七、完善政策措施,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环境
(二十四)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投入保障,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乡村振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乡村产业技术创新。鼓励地方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税务总局、国务院扶贫办等负责)
(二十五)创新乡村金融服务。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重点支持乡村产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优惠政策适用于乡村产业和农村创新创业。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鼓励地方通过实施担保费用补助、业务奖补等方式支持乡村产业贷款担保,拓宽担保物范围。允许权属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加大乡村产业项目融资担保力度。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用于支持乡村振兴领域的纯公益性项目建设。鼓励地方政府发行项目融资和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不得借乡村振兴之名违法违规变相举债。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人民银行、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证监会等负责)
(二十六)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坚持互惠互利,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工商资本到乡村投资兴办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支持发展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种养业。支持企业到贫困地区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吸纳农民就业、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等。工商资本进入乡村,要依法依规开发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不得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产业,不能侵害农民财产权益。(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二十七)完善用地保障政策。耕地占补平衡以县域自行平衡为主,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的倾斜支持力度。探索针对乡村产业的省市县联动“点供”用地。推动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制度,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有序开展县域乡村闲置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厂矿废弃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建设用地重点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办法。(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司法部、国家林草局等负责)
(二十八)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向农业农村领域延伸覆盖,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兴办产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支持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开展面向农技推广人员的评审。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实行股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退役军人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负责)
八、强化组织保障,确保乡村产业振兴落地见效
(二十九)加强统筹协调。各地要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把乡村产业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农业农村部牵头负责)
(三十)强化指导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发挥各类服务机构作用,为从事乡村产业的各类经营主体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完善乡村产业监测体系,研究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情况统计。(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等负责)
(三十一)营造良好氛围。宣传推介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推广一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村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倡导诚信守法,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业的良好环境。(农业农村部、广电总局等负责)
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4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鹤壁市司法局按照自身职能,认真贯彻上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大对淇县庙口镇葛箭村的法治帮扶力度,经局党组讨论研究,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在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聚焦法律扶贫,聚力创新服务,聚神乡村振兴,积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平安乡村建设,保障群众享有均等公共法律服务,为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出力添彩。
(二)基本原则
一是法治帮扶实施对象精准。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紧紧围绕葛箭村不同层面的群众法律政策因素和服务需求,精心制定针对不同项目和具体对象的法律服务举措,有效发挥示范、辐射、带动效应,促进工作高效有序、稳妥扎实开展。
二是法治帮扶策略精准。坚持因地、因人、因事制宜,以需求与服务精准对接为前提,推行精准识别、精准服务和精准帮扶,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公共法律服务,为葛箭村平安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三是法治帮扶运用资源精准。将助力乡村振兴纳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整体规划,统筹整合运用系统内外各类资源力量,主动融入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帮扶工作格局,着力打造多元参与的整体协同机制。
二、主要任务及措施
紧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为目的,开展以供给精准化、服务个性化、项目化为主的法律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切实帮助已脱贫户落实政策待遇、维护合法权益、开展生活自救;帮助各类集体经济开发项目防范风险、顺利实施;帮助特殊人群去除思想包袱、融入回归社会;帮助乡村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到2023年底,法律顾问配备率和法律服务需求全覆盖,司法局机关干部同葛箭村党员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法律宣传在乡村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村民合法权益保护。组建法律服务队,对葛箭村村民开展走访调查,采集家庭收支、健康状况、入学务工、法律维权等家庭基本信息和帮扶需求,重点排摸追讨薪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伤害赔偿、赡养抚养、生产经营、债权债务、等方面的法律需求,按户建立人口基本信息台帐以及法律服务需求档案。全面梳理国家、省、市、区制定发布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法律帮扶工作手册和人口权益保障清单,调查了解政策享受和相关法律实际落实情况。积极提供个性化法律维权帮助。加强法律服务力量配置,配齐配强乡村法律顾问,推行“家庭法律顾问”制度,组织法律顾问和帮扶人员进村入户,依据他们法律服务需求,按照“一户一策”建档要求,以项目化方式,精心制定落实法律服务方案,分类建立基础工作台帐。对因发生重大事故遭受严重损害的,依法界定侵权责任,协助办理调解诉讼、申请救助基金,帮助获得补偿;对因病、因残致贫的,帮助获得医疗政策保障和临时救助,促进其病有所医、残有所养;对因遭受非法侵害致其合法权益严重受损的,通过法律手段为其维权、申请赔偿补偿;对因遭遇意外损害的.,依法依规帮助办理财产保险理赔;对因债务或经营受损的,依法提供法律救济,帮助其防范经营风险、避免和挽回损失;对于子女不履赡养(抚养)义务的,帮助追索赡养费、抚养费,落实赡养(抚养)责任。对梳理列出的法律帮扶重点对象,要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加强日常关注,做好跟踪帮扶,及时落实法律帮扶工作。加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力度。要加大法律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指引等公共法律服务,组织司法所、村内法律顾问,联合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建立法律扶贫微信群,推送国家政策、解答法律问题、了解生活动态。突出加强精准法律服务,为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务工、创业经营等活动者主动提供法律建议和法律服务;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社会救助和保障政策,以及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生猪补贴、土地流转等直接利益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积极帮助协调落实;主动参与依法打击坑农、骗农、害农行为以及“三农”领域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同时,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将所有村民纳入法律援助对象库,开通法律援助直通车,免予经济困难状况审查进行法律援助,健全农民工讨薪等法律援助机制、依法依规减免律师服务、公证服务、司法鉴定等费用,帮助其运用法律方式维护合法权益。
(二)特殊人群法治帮扶。组织开展特困家庭帮扶。在总结帮教帮扶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对监狱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后续照管对象等五类特殊人群中困难家庭、子女失学辍学的,建立和监狱、戒毒所信息互通、结对帮扶机制,要拓展特困帮扶救助资金筹集渠道,对特殊人群特困家庭经常性组织开展上门走访、送温暖活动,及时帮助解决家庭生产生活困难,重点关注未成年子女入学和生活状况,主动联合教育、民政等政府部门和群团组织,开展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切实防范失学、辍学、流浪问题发生。做好特殊人群安置就业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做好社区服刑人员、刑释人员、解戒人员生活安置、就业推介等回归衔接工作,协调做好特殊人群中贫困人口甄别认定和建档立卡,帮助对接落实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扶贫政策,促进其融入社会、正常生活。对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给予就业创业扶持,提供必需法律服务,帮助其生活走上正轨。
(三)结对帮扶刚刚脱贫家庭,防止其返贫。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扶上马送一程,运用大走访形式,积极发动局机关人员、警察、律师、公证人员等工作人员,开展防止返贫公益志愿行动,面向村内容易返贫的残疾人、妇女儿童、孤寡老人、重病患者等,特别是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人群开展帮扶和送温暖活动,以部门或党支部、党小组为单位,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行业以服务机构为单位,分别挂钩帮扶1-2个家庭,重点资助解决未成年子女入学困难;鼓励个人名义或多人自愿组队形式自行开展结对帮扶,搭建一定规模数量的固定帮扶对子,广泛开展防止返贫社会志愿行动。注重“造血”,而不是“输血”。在开展物质帮扶、精神关爱、心理咨询等公益性活动的同时,提供法律政策宣讲、家庭生活向导、入学子女教育等方面人性化服务,积极引导司法行政领域社会力量关注,提高帮扶实效。建立健全结对帮扶统计、报送制度,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效果实。
三、组织领导
(一)统一认识,广泛发动。要以服务全区发展大局、助力葛箭村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政治站位,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加强宣传发动,切实将全局所有人员的思想、行动统一起来,要增强主动性和紧迫性,以积极姿态和昂扬斗志投身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中去,充分展现司法行政机关强烈的责任担当和优良的作风形象。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把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作为2021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精心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落细分工,落实责任,落小措施,确保工作组织到位、推进扎实。要发动和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向葛箭村倾斜,深入村居百姓提供法律服务;要对照工作要求,制定针对性、具体化的工作方案及措施,要健全组织体系,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工作专班,负责研究和推进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三)培植典型,加强宣传。要以项目化为抓手,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好举措好做法及时提炼、总结推广。要针对不同法律需求和法律服务特点,按照“一户一策、一类一案”,制作法律扶贫典型案例汇编,为推进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引。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全面、准确宣传司法行政机关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工作举措以及实际成效,加强动态信息报送,及时生动报道各条线各部门的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讲好司法行政好故事,展示司法行政好形象。
(四)科学评价,加强考核。要建立法治帮扶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数据统计、评价考核、督查通报等制度,对工作不力的及时通报,跟踪督促整改,严格考核问责。组织开展工作项目创新奖评比,将优秀项目列为单位综合考评和评先评优的重要方面容,对工作扎实、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有效激发系统上下为民谋利、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5
近年来,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把产业兴旺作为关键之举,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在前列的意见》,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新时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全省乡村产业振兴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稳产保供取得实效。
把确保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作为稳经济、稳全局的压舱石和稳预期、稳民心的基本盘,先后出台含金量高、务实管用的《关于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确保粮食稳产增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促进恢复生猪生产政策举措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切实有效落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任务,不断夯实稳产保供促增收的产业基础。全省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700亿斤以上,今年在疫情、汛情叠加影响的情况下,夏粮再获丰收,总产274.8亿斤,增3.4亿斤;落实秋粮面积4443.1万亩,增47.5万亩,其中水稻3288.7万亩,增12万亩,全年粮食面积有望完成8100万亩目标任务。蔬菜水产产量稳中有升,上半年蔬菜播种面积1140.4万亩,产量2848.4万吨,同比分别增1.1%和0.8%;水产品总产量217.7万吨,同比增加2.3%。生猪产能加快恢复,截止7月末,生猪存栏989.1万头,已完成1044万头存栏考核目标任务的94.7%。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农业产业基础,大力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着力打造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8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配套制定8个产业发展规划和10个专项行动计划。2019年,全省有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160个,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9个,总数达144个;有44个乡村特色产品和11个能工巧匠入选全国目录。启动开展“苏韵乡情”休闲旅游农业系列活动,重点推介发布100个主题创意农园、100条精品线路和100道乡土美食地标菜。全省共培育建设330个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村,300个省级主题创意农园;累计创建20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3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79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园区)。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量达1亿人次,综合收入超300亿元,其中二季度综合收入是一季度的3倍,同比增31%。大力推行信息进村入户,开展智能农业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提升等行动,“苏农云”平台加快建设,大数据应用展示与指挥中心基本建成。新建省级农业电商示范基地100个,形成了“沙集模式”“沭阳模式”等一批农村电商集聚区。今年1-6月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390亿元,同比增25.8%。
(三)农产品加工业稳步推进。
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出台全省实施意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983家,主营收入达到992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主食加工企业达到220家,有17家企业入选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积极探索中央厨房产销模式,有9个主食加工企业入选全国中央厨房模式案例。百斯特食品打造第五代中央厨房,伽力森“智慧餐车”开创主食加工新零售模式。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功能不断提升,54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中,超百亿园区3家,50亿-100亿园区15家;入驻企业近16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0家、省级228家、上市企业37家,实际投资额超过923亿元,入驻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556亿元,对接合作社数量超过6500多家,带动535万户农户增收总额144亿元。
(四)农产品质量和品牌不断提升。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创建,累计创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13家、安全市1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1家。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去年开展例行抽检样品17180个,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6%。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上线启用,全省有9321家生产经营主体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溯源产品1.5万个,累计出具追溯标签409.8万张次。加强农业品牌建设,12个区域公用品牌入围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组织开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赛,推出了高邮鸭蛋等江苏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两品一标”总量规模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底,全省已有绿色食品企业1522家,产品3319个;有机农产品企业76家,产品12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8个。
(五)产业主体日益壮大。
目前,全省经认定的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近60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77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二。2019年,全省823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交易)额超过7000亿元,超百亿企业有12家。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全省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5万家,其中国家示范社476家,省级示范社1244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891家,县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超过8380家。促进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龙头企业牵头成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累计达到500个,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200个,带动3000多个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形成了多元主体合作的生产机制和多类资源要素的`优配机制,达到了利益共享、资源共用和品牌共建的目的。
(六)技术装备逐步增强。
稳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全省新建350万亩高标准农田、4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和4.12万亩生态型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计划建设任务,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获奖励资金2亿元。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度支持现代农机装备与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超过20个,实现项目对66个粮食主产区全覆盖,新确立7个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市,全省农机化水平达86%。推进稻麦优质丰产绿色增效、稻田高效综合种养、果树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智慧农业等领域的技术集成创新,累计示范应用1500万亩次以上。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组建22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开发“农技耘”APP为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培育5万科技示范主体。加强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累计建成463家,初步实现了全省涉农县(市、区)全覆盖。
(七)创新融合动能增强。
积极承办全国“双新双创”博览会和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组织举办全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累计成功创建7个全国农村“双创”典型县、87个全国农村“双创”园区和9个全国农村“双创”孵化实训基地,从事农村“双创”人员超过40万人,涌现大批农村“双创”主体,10人入选全国农村“双创”优秀带头人典型案例。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载体建设,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目前已有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5家,省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40家。依托1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4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打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集聚创新和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全省已有43个乡镇进入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优势特色明显、规模集中连片、模式绿色生态的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实施中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试点县(市、区)达到26个,探索形成了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多功能拓展型等多种农村产业融合模式。组织实施“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流动,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
(八)政策支持不断加大。
围绕破解产业发展“用地”瓶颈,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促进全省乡村产业振兴的通知》,明确市县每年单列不低于5%的建设用地专项用于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允许实行“点状供地”。在乡村产业振兴意见中,提出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可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用地。出台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更快更好参与乡村振兴的意见,聚焦了农民干不了,但又急需投资建设的8个重点领域,对农业企业挂牌上市给予奖励,多渠道推动产业主体对接资本市场,目前已有607家农业企业在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农业板”挂牌。加大项目融资推介,省农业农村厅与国家开发银行江苏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江苏省分行等7大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落实7000亿融资授信,支持重大项目贷款150多亿元。设立100亿元省级乡村振兴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此外,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扶持,两年来共争取国家级产业强镇创建、绿色循环特色农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各类项目资金4.33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我省乡村产业振兴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有面上共性的,也有集中在少数地区的某些产业领域。有的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有的仍需要从深层次研究分析、提出系统解决方案,乡村产业振兴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主体多而不强。
我省产业经营主体众多,但存在“多而不强”的问题。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总体偏小,全省农业龙头企业销售(交易)额超百亿的比例较低,80%是市场流通类企业。企业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生产加工类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科研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05%,使用的生产设备平均比国外发达国家同行业落后5-10年。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综合实力还不强、服务功能偏弱、抵御市场和抗风险等能力脆弱,不少家庭农场主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有效的市场分析能力,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产品特色不明显,较难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产业层次还偏低。
一是产业结构布局还不合理。农业产业区域特色不够鲜明,新兴产业培育较为滞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比例不高,农产品深加工不少远离镇村,对当地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带动不够。二是产业链仍然较短。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材料为主;二产连接两头不紧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等新型业态还处于成长阶段,多产业、多业态的跨界深度融合难以形成。三是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有的企业品牌虽然做得很大,但做得不响,知名的“苏”字号农产品品牌不多,与江苏农业大省、经济强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三)产业融合与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
一是产业融合程度还较低。全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格局,但融合的深度还不够,全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紧密度不高,生产、加工、分等分级、冷链物流等领域由多个主体承担,主体之间分工协作不够、优势互补不强,共同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机制尚未形成。二是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多数企业与农户之间是简单的产品买卖关系,没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较难共享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不同经营主体和利益主体之间还没有完全做到互惠共赢、风险共担。
(四)要素保障还有待加强。
一是在用地上。扶持乡村产业发展的用地政策在少数地方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地方上出台具体可操作性的实施办法。二是在人才上。尽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但受制于各种因素,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领头人,缺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大量的创业型、技术型人才很难扎根农村发展乡村产业。三是在金融上。不少财政和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项目缺乏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同时各地也缺乏对接金融支持的包装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势头。
三、下一步思路和打算
根据中央要求,从2021年开始,“三农”工作将全面转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把产业振兴作为重要基础。围绕“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发展思路,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突出重点产业、重要主体、重要载体,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调高质量效益、调强经营主体、调精技术装备、调新路径模式,加快构建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乡村产业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加快培育乡村产业主体载体,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紧密利益链,推进农业融合、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为加快美丽江苏建设、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突出抓好稳产保供。
全力确保粮食丰产丰收和生猪产能恢复。进一步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分级负责制,坚持抓早抓紧抓实,加强督导和调度,确保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支撑,推进科技兴农,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全力夺取全年粮食生产丰产丰收。更大力度推动生猪恢复生产,加强调度跟进,继续组织开展常态化督导调研,加快落实规模猪场扩能增量综合奖励、引进种猪奖补、贷款贴息等政策,在发展大型集约化养殖的同时,积极推广“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合作经营,支持生猪养殖企业布局全产业链建设。进一步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强化网格化管理,严格打击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确保完成全年生猪生产目标任务。
(二)突出抓好提质增效。
着力提升优势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围绕产业兴旺目标要求,协调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合力推动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现代种业、林木种苗和林下经济、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电子商务等8个产值千亿元级产业培育发展进程。进一步抓好粮食提质增效,推进“粮食+”,扩大优良食味稻米和稻虾共作面积,拓展稻田功能,提升综合效益。实施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推动每个县(市、区)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业主攻重点,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集聚多元市场主体、现代科技、高端人才、资本投入等各种要素,壮大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县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挖掘梳理一批乡村传统工坊、乡村手工业、乡村文化、乡村能工巧匠等,建立乡土气息浓郁、市场影响力强的地方乡土特色产业名录。
(三)突出抓好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加工流通和乡村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冷链、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推动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业,建设一批省级主题创意农园和省市级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点,持续组织开展“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系列推介活动,推动各市举办形式多样的专场推介,带动城乡消费扩容。在全省选择10个农业县(市、区)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推动县域农产品产得优、卖得出、卖得好。
(四)突出抓好重大项目。
聚力做强产业经营主体和集聚载体平台。实施“1111”工程,瞄准10个重点建设工程领域,建设1000个以上重大项目,推动1万个以上企业联村带农,带动1万亿元以上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实施行业领军型企业培育行动,推动龙头企业群体做大做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联结紧密、资源共享、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强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效益显著、产业集聚发展高效、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省级三产融合先导区建设。加快组建园区联盟,出台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意见,推动全省园区建设再上新水平。实施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提升工程,强化政策奖补,重点支持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五十亿级和百亿级的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五)突出抓好综合保障。
合力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和要素制约。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和安全隐患,进一步强化政策创设、制度管理和服务引导,推动现有各项扶持政策落细落地、用足用好。进一步细化农村三产融合建设用地操作细则,促使政策尽快见到实效。制定和完善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兴业。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农业企业,落实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推进产教、产才融合,落实职业学校扩大农村招生,建立涉农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订单培训机制。充分发挥省农担公司作用,推动完善“鑫农贷”金融支持政策,扩大主体获贷率,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筑牢安全防线,排查安全隐患,指导有关部门切实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休闲旅游农业景点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营运。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热点、新问题和新需求,总结宣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典型案例,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已经成为我们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特别是我县产业大而不强、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农业小散弱和农民增收难的问题突出。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推进我县“两乡五区”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关于《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央和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为统领,以“改革抢先机,发展站前列,各项工作创一流”为总要求,支持市委、市政府的“五小企业”创新创业计划(“群星灿烂”育苗计划),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在促进农民创新创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进小手工、小作坊、小制造、小加工、小食品等小微企业从家庭院落走进创业基地健康成长。
二、目标任务
(一)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包抓“五个十”重点工程工作机制,我局包联的陈村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目前正在建设当中,争取2018年5月1日投入使用,2018年年底通过市级认定,2019年通过省级认定。
(二)以“五小企业”创新创业计划(“群星灿烂”育苗计划)为抓手,重点打造以绿色小食品企业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区。
三、发展措施
(一)“双创基地”建设努力推进,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1、2018年主要发展措施:陈村中小微企业“双创基地”总体规划面积1136亩,采用“前店+后厂”的发展模式。一期规划300余亩;二期规划800余亩。现已完成义乌众莱日用品有限公司和瑞来石艺厂房、加工车间的建设并已投入使用,目前“双创基地”的6个标准化厂房已顺利封顶,工人开始做窗户、包边,周边道路也正在铺设当中,争取今年“五一”前后投入使用,2018年年底通过市级认定的“双创基地”。
陈村小微企业双创基地通过招商引资与浙江商户的四家企业、江苏晨航一户签订入驻协议。目前众莱日用品、瑞来石艺已入驻双创基地,通过对全县符合条件有可能入驻的20余家企业对接、洽谈、协商,目前6家企业已达成入驻意向(红星彩印、九公鞋业、叶绿钙茶、华联广泰、天洋木门、蓝辉印务)。针对技术人员短缺和企业“用工荒”问题,我们利用近30天时间在绛县、闻喜、翼城、曲沃四个县城、主要乡镇、村张贴公告和电视台循环播放广告;在绛县朋友圈、运城掌上生活、山西蒲剧、运城吃货四个平台发布广告;在绛县电影院广场现场招聘等方式,为23家企业储备用工和技术人才。
2、“十三五”期间陈村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其余的5个厂房和集展厅、会议室、培训中心、接待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及水、电、气、网络等工程努力推进,争取2019年年底通过省级认定的“双创基地”。
(二)培育孵化更多“五小企业”,鼓励大批农民创业。
1、大力发展绿色小食品企业。我县的食品加工企业以山楂、樱桃为主,通过“双创”活动和“互联网+”模式,全力打造绿色小食品加工特色品牌,通过特色品牌辐带动,强化产业集中度,使之形成产业集群,并通过产业集群上下游链条拉动,形成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提高整体竞争力,以山西新鑫食品有限公司、绛县佳维蜜饯厂、山西福客多食品有限公司、山西金绛食品有限公司、绛县益弘食品有限公司以及山西康园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为基础,打造我县以绿色小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区。2018年争取孵化绿色小食品36户,到“十三五”末,绛县小食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发展绿色小食品加工企业80户,把我县食品资源优势和历史名品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2、大力发展传统小工艺企业。我县传统小工艺术品以石雕、木雕、根雕、剪纸、核桃加工等传统制作产业群体,以山西瑞来工艺品有限公司、山西承岳工艺品有限公司、山西晋雕红晋式家具有限公司以及绛县九公按摩鞋厂等企业为基础,打造传统小工艺企业基地。通过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基础,形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实体主力军,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大放异彩。
3、大力发展精细小制造企业。围绕产业链配套要求,发展工匠精神,立足我县精细小制造潜在优势,优化要素配置,全力打造专业化生产基地。2018年我们要学习借鉴义乌小五金的发展模式,到“十三五”末,使我县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细小制作闯出品牌、占领市场。
4、大力发展名优小作坊企业。我县家庭式小作坊具有历史文化积淀优势,目前,企业星罗棋布、遍布城乡,产品种类齐全、工艺考究、制作精细,如我县的乳白羊汤、小车牛肉、石磨面粉、郝庄粉条、王平面皮以及乔寺饼子等。我们要对这些新型家庭式小作坊企业加强管理和服务,通过规范市场行为,改善生产环境,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2018年争取发展名优小作坊40户,到“十三五”末发展500户左右,让新型名优小作坊成为振兴乡村战略一道“亮丽”的风景。
5、大力发展新兴小电商为主的服务型企业。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在市场登台亮相悄然兴起,通过电子商务与传统农业领域有效结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在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解决存量农产品销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鼓励农民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产业。2018年争取发展新兴小电商48户,到“十三五”末,发展新兴小电商为主的服务型企业200户,使这一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亮点”。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
【农产品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04-11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调研报告11-22
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精选9篇)11-03
乡村振兴助力报告11-04
电商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精选8篇)11-04
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精选5篇)11-08
科普助力乡村振兴报告03-15
助力乡村振兴情况报告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