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时间:2024-10-31 08:52:27 晓丽 班会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精选11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听说过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利于班级集体的建设。那么,主题班会需要如何准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精选11篇)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1

  一、活动目的:

  1、中华传统美德,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历代先辈们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

  2、充分调动学生在班集体活动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3、通过多种形式演绎经典,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经典。

  二、活动准备:

  1、挑选好两位(一男一女)主持人。

  2、班委组织节目。

  3、根据流程,制作PPT。

  4、各类节目准备:潮汕童谣、《三字经》、词朗诵《沁园春》、歌曲《青青河边草》、《在水一方》。

  5、收集有关经典的素材。

  三、活动过程:

  开场白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如长江黄河流淌千年,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如天上繁星夺目璀璨,星光熠熠。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我们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人;诵读中华经典,会使我们成为一个洞察世事的人。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齐诵经典,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迷人风采。第一环节:唱唱潮汕童谣

  “一二三,洗浴免穿衫,三四五,洗浴代过老石靠,.拍胸肝饲大大,拍胸后食到老...”.相信这首童谣立马能勾引起大家对童年的回忆吧?童谣陪伴着我们的童年,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会唱着童谣哄我们睡觉,潮汕地区有自己独特的潮汕文化,潮汕童谣便是其中一朵奇葩,相信听到那些熟悉的歌词,童年那些温馨的画面已浮现在我们脑海中,那还有哪些潮汕童谣是我们以前经常听到的呢?

  表演者:班里会说潮汕的同学

  (1.一罗坐飞飞,二罗走脚皮,三罗有米煮,四罗无米炊,五罗五田庄,六罗百心肠,七罗七益益,八罗做乞食,九罗九安安,十罗做大官.无罗十畚箕,免赚就无钱。

  2潮州风景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潮州风景好荡跎,十八梭船廿四朵,廿四楼台廿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第二环节:朗读《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下面请全部同学一起诵读《三字经》体会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

  参与者:全班同学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三字经》节选)

  让学生讲讲《三字经》所讲述的故事,或者谈谈从《三字经》中学到的做人道理。第三环节:欣赏舞蹈《青花瓷》

  有人说,“舞蹈是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最高境界,是音乐和肢体的完美结合,也是技巧和表演的美好展现。”一首《青花瓷》古色古香,勾勒出千年的风姿,曼妙的舞姿带来美丽幻想,接下来让我们欣赏佳馨同学带来的舞蹈:青花瓷。

  表演者:

  第四环节:朗诵《沁园春·雪》

  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的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告诉世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接下来请欣赏骏亮同学带来的`朗诵《沁园春·雪》。

  表演者:

  背景音乐:《冬雪》

  第五环节:看图片猜古诗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而且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能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和升华。许多诗词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看图片猜古诗。

  全班同学一次指定四位答题者,按相关图片在纸上写出答案。答错And答不出或者最后

  一个答好的同学将接受惩罚。

  参与者:全班同学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第六环节:欣赏古诗新歌

  有人说诗词是古人遗存在这个世界上最美丽且最真诚的泪(注1),即使在千年之后,我们从浩繁的典籍中捧出这些泪珠,仍然可以感受到它们的晶莹、温润和对我们的默默凝视。它们穿越浩瀚的时空,滴落在每一颗灵犀相通的中国心上。在一些流行歌曲中,我们可以寻觅到中国古代诗词的踪迹。比较著名的有琼瑶阿姨的《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这首歌应出自《诗经》的《蒹葭》,原诗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两相对照,不难发现《在水一方》不过是《蒹葭》的白话文译本,只不过琼瑶阿姨为了流行歌曲演唱上的需要,做了一些韵脚上的处理,使得前者更琅琅上口。再经邓丽君婉转、甜美的演唱,遂成就了一首名曲。

  第七环节班会总结(班主任)

  中华经典的千年音韵,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万事情怀,似乎还在我们心头荡漾。吟诵经典,让民族的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吟诵经典,让华夏文化撑起我们人格的脊梁。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2

  一、活动目的

  (一)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队员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事的良好习惯和尊敬师长,爱护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

  收集并背诵古诗文和《三字经》三句半。

  三、活动过程

  (一)引入并宣布本次活动主题

  主持人:同学们,从我们入学第一学期开展背诵古诗文活动到现在诵读《三字经》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以来,诵读的声音便不绝于耳。通过学习吟诵,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山川河流,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品德修养。今天我们班举行古诗文诵读主题班会,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伴随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

  (二)班主任简单介绍中国诗文

  同学们都知道,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

  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大家都爱听古诗文故事,爱诵古诗、背古诗。

  (三)讲唐诗宋词故事、诵古诗

  1.课件播放《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

  师:遥望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重礼仪,德至上,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三字经》《千字文》是古代传统的启蒙课本。 《论语》《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今天,我们悉心选择了《三字经》这本书里的内容,作为我们本次活动的载体。

  2.演示《三字经》

  师:看到这些内容,我们便感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继承祖先的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责无旁贷。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义不容辞。

  (四)学生诵读:《三字经》

  (五)小结

  用《三字经》来结束这次班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初。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六)班主任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深体会到《三字经》在我们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了,它已经成为照亮我们前程的一盏明灯。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用它来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3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 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幽静、美丽的地方。 出示书中插图:

  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 (小山村)

  2、引导观察,练习说话:

  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

  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 (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这幅图的远处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这幅图的近处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3、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小山村的景色真美,书上有一首小诗,把图上的小山村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一去二三里)

  二、图文结合 借助拼音 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古诗

  (1) 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读这首小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过渡:这些字你们都会读了吗?现在,老师可要检查了。

  (1)出示“三”、“十”

  谁会读这两个字?(指名读)

  大家都来读一读,你发现它们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吗?

  (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 诗中还有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呢?

  (学生说,教师一一出示“村”、“四”、“座”、“二”、“枝”) 看看谁的小舌头最灵活,能把这几个字都读准。(指名读,教师伺机正音)

  (2)出示“台”、“六”、“花”

  这3个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小小火车开起来,快快开到——”(随机抽字卡,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3)出示“烟村”、“亭台” 谁能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两个词?(指名带读,提醒学生读准后鼻音)

  (4)(把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写在花朵形的卡片上,贴在黑板上)在花儿的反面,藏着一个字词宝宝,如果你能正确大声地读出它的名字,这朵花就属于你了。 (请学生上台随意翻卡片认读)读对了,大家鼓鼓掌;没读准,大家摆摆手。 请读对了的同学带着大家读一读。

  (5)字音都读准了,谁能把古诗连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师生评议,在评价中渗透朗读方法)

  (6)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三、借助画面,诵读古诗

  过渡:想去郊游吗?今天我们就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去游玩吧。

  1、瞧,在这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2、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游玩,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体会。)

  3、山村风光的确很美,诗人也用一首诗来赞美它。(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理解品读第一、二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出示画面)一眼望去,二三里路远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小山村的烟囱里有时会飘出袅袅炊烟,这就是“烟村”。(板书:烟村)

  谁愿意把第一、二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没走多远,就看到了美丽的小山村,多轻松啊。村子不大,只有几户人家。谁再来读读第一、二句?(指名读,齐读)

  理解品读第三、四句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出示画面)快看,远处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

  这就是“亭子,也叫亭台”。(板书:亭台)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

  (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 出示图片:亭台

  近处,有什么?(开得正艳的花朵)(板书:花)

  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村子四周的景色这么美,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吧。(齐读)

  4、同桌合作,一个读第一、二句,一个读第三、四句,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5、谁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看他能把你带到那美丽的地方吗?(指名读全诗,在评议中进一步感悟山村的秀美,激发学生的情感。)

  6、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鲜花,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再放眼去看—看吧.(出示全诗,配乐齐读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短句朗读)如截图:

  四、借助游戏,背诵古诗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卡片盒,在盒子里有这首古诗的每个字)每组四个人,共同将卡片摆成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然后,第一个人朗读古诗的第一句,第二个人接着朗读第二句,依次类推,看哪组摆得快,读得好。(学生练习)

  请你当个小小宣传员,介绍一下小山村的美景。(学生自由背诵,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指名配乐、配画背诵) 小结:听了你们的诵读和介绍,老师也喜欢上了小山村、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让更多的人也喜欢它,好吗?(师生共同背诵)

  五、扩展活动

  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十个数字,请大家读一读。 咏雪 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芦花总不见。

  注:(强调“不”的读音)

  我们的祖国真大

  一、出示中国地图引起孩子兴趣。

  二、会议天气预报,感知在同一天祖国各地气温和气候的不同。

  (1)教师播放“天气预报”录象。

  (2)提问:为什么北方(如哈尔滨)和南方(如海口)的气候、气温不一样?重点引导孩子了解北方是个冬天来的较早,并且比较冷的地方,南方是个温暖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盛开鲜花。

  (3)小结:我们的国家很大很大。南方和北方在同一时间里气候不一样,北方很冷,南方很温暖。

  三、学习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1)欣赏教师朗诵诗歌。跟着老师朗诵3~4遍后,提醒孩子要注意感情,声音有高有低

  (2)提问:你觉得诗歌有趣吗?什么地方有趣?引导孩子了解世界上人在同一时间在过着四季的生活。

  (3)孩子回忆诗歌内容,教师将有关图片逐一贴在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如雪花、鲜花、滑雪、游泳及吃西瓜的孩子。

  诗歌:

  我们的祖国真大

  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有冬爷爷的家,十月就飘大雪花。

  我们的祖国真大。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妈妈,

  东南西北中的孩子,

  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课文:《小池》 《江南》

  一、 导入新课:

  1、 阅读教材,听老师朗诵欣赏《小池》 《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2、 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

  (1)《小池》写了什么?泉水、树荫、小荷、蜻蜓、一幅水上的景致画面。

  (2)《江南》是怎么写莲花和水中的鲁的?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塘的东、南、西、北、中,用方位角度的变化生动传神地描摹出鱼戏莲戏水的动态。

  (3)告诉孩子莲花、荷花是同一种花。两首诗写的都是荷花,让孩子仔细读一读,在描写上的有什么时候不一样?

  (4)请孩子找到诗文的文字部分,找出教师出示的大字卡的生字,读出来。《小池》:蜻蜓、荷、荫 《江南》:采莲

  根据偏旁给字归类:蜻蜓、荷、荫、莲

  (5)教师小结“蜻蜓”是“虫”字边的字,“虫”字旁字都与昆虫有关,请孩子说说还认识哪些“虫”字旁的字。教师将孩子说出的字写出在黑板上,引导孩子认读。

  (6)“荫”和“荷”是“艹”字头的字,“艹”字头的字都与植物有关,孩子说说还有哪些字是有“艹”字头。教师将孩子说出的字写在黑板上,引导孩子认读。

  二、教师带领孩子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三、活动结束。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5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养成课外积累名家名篇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刘禹锡的哪些诗呢?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指名说图意,释题。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读古诗,读中正音。

  5、同桌互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图理解诗意。

  三、细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

  1、指名读第一行。

  (1)说说“九曲”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2、指名读第二行。

  (1)说说“浪淘、簸”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3、指名读第三行。

  (1)说说“上、银河”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4、指名读第四行。

  (1)说说:“同”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5、学生自读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6、分组读、男女生读诗。

  7、说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哪句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8、学生各自背诵古诗

  四、拓展。

  请学生回家后再查找刘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浪淘沙。

  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万丈)。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古诗、课外查找李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 柱石图

  郑燮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题画兰

  千山顶上 → 妙香稠

  浮云喧闹 → 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7

  活动目标:

  1、 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8

  一、活动目的

  (一)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队员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事的良好习惯和尊敬师长,爱护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

  收集并背诵古诗文和《三字经》三句半。

  三、活动过程

  (一)引入并宣布本次活动主题

  主持人:同学们,从我们入学第一学期开展背诵古诗文活动到现在诵读《三字经》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以来,诵读的声音便不绝于耳。通过学习吟诵,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山川河流,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品德修养。今天我们班举行古诗文诵读主题班会,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伴随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

  (二)班主任简单介绍中国诗文

  同学们都知道,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

  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大家都爱听古诗文故事,爱诵古诗、背古诗。

  (三)讲唐诗宋词故事、诵古诗

  1.课件播放《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

  师:遥望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重礼仪,德至上,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三字经》《千字文》是古代传统的启蒙课本。《论语》《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今天,我们悉心选择了《三字经》这本书里的内容,作为我们本次活动的载体。

  2.演示《三字经》

  师:看到这些内容,我们便感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继承祖先的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责无旁贷。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义不容辞。

  (四)学生诵读:《三字经》

  (五)小结

  用《三字经》来结束这次班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初。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六)班主任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深体会到《三字经》在我们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了,它已经成为照亮我们前程的一盏明灯。希望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用它来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9

  教学目标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尤为推崇两个人,他曾经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án)俱(jù)花重(huā zhò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诗的第一、二句采用拟人手法,说春雨仿佛知道春天的到来,及时地下了起来。第三、四句诗人点出了春雨降落的具体时间——夜间,并写出了其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第五至八句不直接写春雨,而先写春雨中野外、江上两处的景色,后写想象中第二天早晨看到的雨后景象,那种喜悦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图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 1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3.结合相关诗句,体会这首描写春天的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 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 春好处

  绝胜 皇都

  教学反思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班会主题教案02-18

小学主题班会安全教案11-24

小学主题班会教案--02-21

小学主题班会教案05-30

小学班会主题教案15篇02-18

有关小学主题班会教案11-18

小学六一主题班会教案01-05

小学欺凌主题班会教案11-22

小学班会防溺水主题教案01-14